8 成語故事——五語補充閱讀材料
(c)一毛不拔《孟子•盡心》上篇里有一句話是:"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意思是:楊子極端自私,即使從他身上取下一根細微的毛發就能夠有利于天下,那他也是不肯干的。)后人把這句話里的"拔一毛不為"改成"一毛不拔"四個字,作為成語,形容極端自私和非常吝嗇的人。
(d)近水樓臺宋朝蘇麟有兩句詩:"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后來截用"近水樓臺"四個字為成語,比喻在條件便利的情況下就能比一般人先得到好處。成語里面的"知名之士一日之長一丘之貉一日三秋一字千金"都屬于這一類。這類成語,在全部成語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較大。
(6)人民群眾用過的精煉詞組
談到成語的來源,人們總會先想到上邊所說的那些所謂有出處的成語。其實在成語里邊占比重較大的,還是那些現在已經找不到真正原始出處的成語,這類成語,絕大部分是人民群眾創造的。其中有一些具有濃厚的口語色彩和生活氣息。例如:"大海撈針指桑罵槐另起爐灶三三兩兩大刀闊斧囫圇吞棗"等等。這類成語,因為修辭手法和表達效果都比較好,所以歷來就被人們廣泛地使用著,而且不僅使用于書面上,也使用于口語中,甚至很早就使用于口語中。如果有人在古書中看到了這類成語,認為某書的作者就是這個成語的創作者,這恐怕未必可靠,譬如見于宋人語錄里邊的一些成語,見于元人雜劇里邊的一些成語,未必就是產生于宋朝或元朝,可能都還早。
(7)諺語俗語
有些成語,在兩三千年之前就已經被人們寫在書里。雖然用的是文言,看起來很典雅,其實本來是群眾口頭中使用的諺語或俗語。例如,"亡羊補牢敝帚千金"等等,都屬于這一類。為什么知道這些成語本來是諺語或俗語呢?因為使用這些成語的古人,在古書里邊已經說了。如:《戰國策•楚策》說:"臣聞鄙語曰: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意思是:養在羊圈里的羊跑掉了,趕快把圈修補起來,免得別的羊再跑掉,也還不算晚。)曹丕《典論•論文》說:"里語曰,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意思是:俗語說,家里有一把破掃帚,自己以為寶貴得可以同千金相比。享就是"當"或"當做"。)《史記•白起王剪傳》說:"鄙語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所謂鄙語、里語或諺語、俗諺,就是民間的諺語或俗語的意思。實則有些來自諺語或俗語的成語,在古書上,也還有并不一定標明是"里語鄙語"的。
另外還有些諺語和俗語,從文字上看,不像一般成語那樣整齊典雅,很明顯是人民大眾的口語?墒且驗樗鼈兺ㄋ滓锥>哂泻芎玫谋磉_效果,因此廣泛地被人們所使用,也成了成語。例如"牛頭不對馬嘴坐山觀虎斗眾人拾柴火焰高天下烏鴉一般黑"都是屬于這一類的。
(8)外來的成語
我們使用的成語,也有來自外國的。例如魏、晉、六朝、隋、唐時候,我國翻譯了不少流行于西域和印度的佛經。佛經里邊的語句和典故,不少從早就成了我國的成語。例如:"一塵不染現身說法心花怒放不可思議不即不離回頭是岸"皆是。明、清以來,我國跟西洋各國的文化交流逐漸頻繁,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西洋著作的漢文譯本中的精煉語句,有的也就變成了我國人使用的成語。例如:"時者金也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舊瓶裝新酒火中取栗新陳代謝物競天擇弱肉強食拿原則來做交易按勞取酬"等等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