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成語故事——五語補(bǔ)充閱讀材料
(b)邯鄲學(xué)步《莊子•秋水》說:"燕國壽陵地方有一個青年,到趙國的國都邯鄲去學(xué)走路(趙國人善于走路)。他沒有把本領(lǐng)學(xué)到手,反而把自己原來走路的步法也丟掉了,只好用兩只手爬著回家。"后來把"邯鄲學(xué)步"用為成語,比喻摹仿別人不到家,反而連自己原有的本領(lǐng)也丟掉了。
(c)掩耳盜鈴《呂氏春秋.自知》有一個故事說:晉國的大夫范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只鐘,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鐘太大,沒法背。于是就用錘去把它打碎,這樣鐘又轟轟地響起來,那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響聲來搶這只鐘,趕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就聽不見了。《淮南子•說山訓(xùn)》也有這個故事。成語"掩耳盜鈴"就是這樣來的,只是把"鐘"改為"鈴"了。這個成語比喻騙人的人所用的辦法非常笨拙,他自己卻以為能騙得了人。成語里邊還有一個"掩目捕雀",出于《三國志•陳琳傳》,跟"掩耳盜鈴"的意思差不多,但是群眾基礎(chǔ)較差,使用的人比較少。
由寓言故事來的成語,往往含有幽默感和深刻的教育意義。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這類成語,在全部成語中,所占的比重不算大。
(4)古人原句
成語里面有一些是全用古人語句而不作改動的,例如:
(a)"醉翁之意不在酒"見宋朝文學(xué)家歐陽修《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意思是:醉翁的心思并不在飲酒上,而在于賞玩這里的山水。后代把"醉翁之意不在酒"用為成語,表示"別有用心另有目的"等意思。
(b)水落石出見宋朝文學(xué)家蘇軾的《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本來是純粹寫景的文句,后代用為成語,比喻真實的情況終于顯露出來。
(c)更上一層樓成語不僅有完全用前人文章里的語句的,也有完全用前人詩句的"更上一層樓"就是處于唐朝詩人王之煥的《登鸛雀樓》詩。原詩是:"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上一層樓"這個成語,比喻在某一已有的基礎(chǔ)上更加提高,更為擴(kuò)大之類的意思。
成語里面的"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下筆成章一鳴驚人"等,都是全用前人的語句。這類成語在全部成語中所占的比重比較大。偶然被人們引用的前人名言警句,即使它明顯地具有成語的特點,也不能把它看做成語,而只能認(rèn)為那是引語。可是如果后來時常有人使用它,群眾逐漸對它熟悉,那就要把它看做成語了。
(5)截用或改易古人語句
有些成語不是直接使用古人的語句,而是截用或者把古人的語句略加改變,然后使用的。截用或改變的原因,主要是為了使其符合成語的結(jié)構(gòu)形式。(參閱前文《成語的四字性》)例如:
(a)舍生取義《孟子•告子》上篇里有兩句話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后人從這兩句話里,取出"舍生取義"這四個字作為成語,表示為了維護(hù)正義不惜犧牲生命的崇高品質(zhì)。
(b)一曝(pù)十寒《孟子•告子》上篇里有幾句話是"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思是:雖然有天下容易生長的東西,但是曬它一天,冷它十天,也沒有能生長成的。)后人從這幾句話里摘出"一曝十寒"四個字用為成語,比喻一個人沒有恒心,努力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