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人音版第十冊教案全冊教案參考
7 完整演唱,指導學生按力度演唱“朝氣”----”堅定”----”抒情”----推向全歌高潮。
8 完整聽伴奏演唱。
9 導入欣賞: 復習河北名歌《小白菜》加深學生對舊社會中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的理解。
10 介紹“海霞”在童年時的故事。
11 初聽全曲。
12 視唱主題音調。
13 分段復聽:感受作品中運用的音色和主題在不同的調性,調式上的重復與發(fā)展,對表現(xiàn)音樂的環(huán)境, 氣
氛和情緒的作用。
14 聽聽想想:(1) 圓號; 定音鼓; 鈸; 風浪。 (2) 民族樂器。
15思想教育。
16完整復聽全曲。下課。
第二課 春來了
教學內容:
一、歌曲:春來了
二、綜合訓練:按指定節(jié)奏寫作旋律
三、欣賞:1 牧歌 (無伴奏合唱)
2 漁歌 (巴烏,箏,笙三重奏)
民族樂器介紹 (三)吹管樂器
教學目的:
一、指導學生用歡快的情緒,歌唱春天的到來教育他們要熱愛生活,充滿熱情的去尋找這美好的春天。
二、按指定的節(jié)奏寫作旋律,繼續(xù)發(fā)展學生的音樂思維能力。
三、感受蒙古族名歌的音調及無伴奏合唱中的人聲的表現(xiàn)魅力和多聲部和聲效果的美感。
四、感受哈尼族,彝族的民間音樂。初步認識和了解我國民族吹管樂器----笛,嗩吶,笙, 管子,簫的形狀,音色。
教材分析:
一、 歌曲《春來了》,以短小的篇幅三拍子圓舞曲的形式,表達了同學們在春天到來時的喜悅心情。
二、綜合訓練是旋律寫作,最常用的手法就是重復和模仿。
三、欣賞《牧歌》是流傳于東蒙昭烏達盟的一首蒙古族民歌。欣賞《漁歌》原是嚴鐵明采用我國云南省紅河地區(qū)的哈尼族,彝族等民間音調為素材而寫成的巴烏獨奏曲,后改編為巴烏,笙,箏三重奏。
教學重點:f大調音位
教學難點:旋律寫作。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內容:一、學唱歌曲《春來了》二、欣賞《牧歌》
教學目的:
一、指導學生用歡快的情緒歌唱春天的到來。
二、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音調及無伴奏合唱中的人聲的表現(xiàn)魅力和多聲部和聲效果的美感。
教材分析:
一、歌曲《春來了》全曲為明朗的大調式,結構為帶再現(xiàn)的二段體。
二、《牧歌》在短短的四句純樸而形象的歌詞中容進詩情畫意。由兩個樂句組成的單樂段結構。無伴奏是只用人聲演唱而不用樂器伴奏的一種聲樂演唱形式。
教學重點:感受多聲部和聲效果。
教學難點:f大調音位
教學過程:
1 輕聲演唱f大調音階,熟悉各音的音位。
2 以fa為主音,做音程構唱。
3 復習歌曲《我們要做雷鋒是的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