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人音版第十冊教案全冊教案參考
4 導入歌曲《春來了》初聽范唱。
5 指導學生視唱第一樂段。
6 學生自學第而樂段。
7 指導學生發現旋律寫作中的重復,模進的規律,做為綜合練習的示范。
8 演唱歌詞,啟發學生理解歌曲的內涵,唱出歌曲的意境。
9 導入欣賞《牧歌》初聽。
10 講授無伴奏合唱的知識。
11 復聽,從音色上感受其音響效果。
12 啟發學生想象,從力度,和聲的變化去體會其美感。
13 對比欣賞,上句圍繞著 “sol”音,下句主旋律轉入 以 “do”音為中心。
14 聽辨男低音濃厚的哼唱。
15 完整欣賞,下課。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一、歌曲處理
二、介紹民族吹管樂器
三、欣賞《漁歌》
四、做綜合訓練
教學目的:
一、通過演唱《春來了》教育他們要熱愛生活,充滿熱情的去尋找這美好的春天。
二、感受哈尼族,彝族的民間音調,初步認識和了解我國的民族吹管樂器----笛,嗩吶,笙,管子,簫的形狀音色。
教材分析:
一、綜合訓練采用重復和模仿的方法。
二、《漁歌》表現了紅河漁民們的勞動,生活情景全曲由晨曦,漁歌,歡歌,跳躍,漁歌,遠去幾部分組成。
教學重點:欣賞《漁歌》熟悉民族吹管樂器音色。
教學難點:旋律寫作
教學過程:
1 輕聲唱f大調音階。
2 復習f大音位。
3音程構唱。
4演唱《春來了》樂譜。
5演唱《春來了》歌詞。和伴奏。
6歌曲處理: 注意跳音的演唱。對唱練習。 問句與答句有什么區別。最后 “哈哈哈”如何唱才能正確。表達其思想情緒?
7 完整演唱《春來了》。
8 介紹 “笛,簫,笙,嗩吶,管子”。
9 分析觀察教材中的插圖。介紹各件樂器的構造,音色,音域。聽錄音,將視覺與聽覺結合起來,加深印象。
10 欣賞《漁歌》。
11 介紹巴烏。
12 讓學生聽一下由巴烏吹奏的《漁歌》的主題音樂音色。
13 欣賞全曲。展示譜例,讓學生邊聽邊看。
14 教師板書樂曲的幾個組成部分,引起學生的想象。
15 復聽。進一步分析樂曲的少數民族音調,使學生對其有所感受。
16 鞏固復聽,做聽聽想想。(1) 上,下。(2) 略
17 做綜合聯系:
(1) 引導唱譜,找出上下句在節奏旋律上的聯系及區別。
(2) 重復在前句后句相應小節處填入所缺旋律。
(3) 啟發學生在旋律上做一些變化,力求流暢通順。
(4) 指導學生修改,互幫互學。
18 展示優秀作品。
19 下課。
第三課 采樹種
教學內容:
一、歌曲:采樹種
二、讀譜知識:滑音記號——下滑音。
三、綜合訓練:按指定的節奏寫作旋律。
四、欣賞:蔭中鳥
教學目的:
一、啟發學生以活潑、明朗的歌聲來表現紅領巾們在綠化活動中的喜悅、自豪的心情。
二、認識下滑音記號,學習其唱法,并在歌曲《采樹種》的演唱中運用。
三、安指定的節奏寫作旋律,繼續發展學生的音樂思維能力。
四、通過欣賞樂曲,使學生感受笛子和民間樂隊的豐富表現力,進一步激起他們對祖國民族音樂的喜愛。
教材分析:
一、歌曲《采樹種》是一首頗有特色的創作歌曲,c徵調式。
二、讀譜知識:滑音記號分兩種:上滑音( 或 )下 滑 音( 或 )。滑動的幅度,快慢視歌曲或樂曲的 內容,情趣和風格而定。
三、欣賞:按指定節奏寫作旋律的練習。
五欣賞:《蔭中鳥》是一首笛子獨奏曲,由劉管樂作曲,創作于五十年代。取材于河北民間音調,恰當的采用了笛子技巧中的滑音、吐音、歷音、花舌音、多指顫音等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