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第六單元教案
小結:有事之際,軍情瞬息變更,倘如西國辦法有電線通報,徑達各處海邊,可以一刻千里,有內地火車鐵路,屯兵于旁,聞警馳援,可以一日千數百里,則統帥尚不至于誤事,而中國固急切辦不到者也。今年中國臺灣之役,臣與沈葆楨函商調兵月余而始定,及調輪船分起裝送,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業經定議矣。設有緊急,誠恐緩不及事。故臣嘗謂辦洋務、制洋兵,若不變法而徒鶩空文,絕無實濟,臣不敢明知而不言也。(張之洞要求架設電報的奏折)
第三課《匯入工業文明大潮的中國》第四課時
從維新到革命
教學要求和重點難點:依據課程標準6-5 在世界文明的進程中,了解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明確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教學中要求學生比較資產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的不同政治立場,理解資產階級不能完成中國革命的歷史使命的原因,明白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發展的必然抉擇的道理。
教學的重點及難點是資產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的政治立場及運動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教學建議:案例1:導課。
看康有為和孫中山的圖片,觀察他們的不同。
一個留辮子,著長袍;一個剃短發,著中山裝。從著裝革命引出在工業文明浪潮沖擊下,中國兩種觀點立場的對立,從而引出由圖中兩位領袖領導的兩次運動,即維新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
案例2:維新派的政治主張。談談康有為為救亡所作的努力。
閱讀課文并結合課外知識談歷史人物,了解其主要貢獻,感受其為救亡而奔走呼號的愛國心。閱讀課文,組織辯論:我們怎樣救中國?辯論雙方為維新派和洋務派。學生對洋務派主張已有所了解,應指導學生在閱讀基礎上,比較雙方思想觀點的異同,并以辯論形式提高學習積極性。
案例3:維新變法運動失敗的原因、影響。討論:維新派的主張在變法詔令中都提到了嗎?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有哪些?它的失敗給我們哪些啟示?維新變法運動失敗的原因、影響是本課的難點,教材沒有明確,通過討論,培養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案例4:辛亥革命的時代背景。讀材料,用事實說明誕生于武昌起義前一周的國歌必將很快變挽歌。19xx年10月4日,清廷諭令內閣,典禮院會同禮部各衙創作“國樂”,聲稱聲詞壯美,定為“國樂”(國歌)。其歌曰:鞏金甌,承天幬,民物欣鳧藻,喜同袍,清時幸遭,真熙臬,帝國蒼穹保,天高高,海滔滔。今譯曰:保牢疆土,靠老天庇佑,百姓歡欣鼓舞,慶幸生于清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暢,大清帝國有上蒼保佑,象天不會坍下,象海不會枯干。
案例5:同盟會綱領和三民主義.將三民主義與同盟會綱領及有關論述連線。對學生而言,革命綱領和三民主義是較難理解的,教學中不必深入展開。三民主義作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學生容易從字面把民族主義理解成驅逐帝國主義,通過連線稍作解釋,肯定其革命的手段,也認識其局限性,為分析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作鋪墊。
民族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并不是恨滿洲人,是恨害漢人的滿洲人。假如我們實行革命的時候,那滿洲人不來阻害我們,決無尋仇之理;民權主義——創立民國——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大總統由國民公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民生主義——平均地權——解決土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