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第六單元教案
經商
求學
打工
其他
“大工業需要許多工人在一個建筑物里共同勞動;這些工人必須住在近處,甚至在不大的工廠近旁,他們也會形成一個完整的村鎮。他們都有一定的需要。為了滿足這些需要還要有其他的人,如裁縫、鞋匠、面包師、泥瓦匠、木匠都搬到這里來了。……于是村鎮就變成了小城市,而小城市又變成了大城市。(恩格斯)
案例3:城市病。說一說你所知道的城市是怎樣的?工業化與城市化有什么好處?
好處:勞動生產率提高,產品更加豐富,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等。看閱讀卡“城市病”,思考:工業化與城市化存在哪些不足之處?
不足:工業污染、交通堵塞、人口膨脹、環境惡化等。
分組探究:如何解決城市人口過度集中的問題?如何解決城市交通問題?如何改善城市環境(水、大氣、噪音、固體廢棄物等)?
討論:怎樣全面看待城市化問題?
三、拓展活動:
你所在的城市(城鎮)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城市化的程度如何?
第二課時:現代文明生活的源頭
教學要求:教材闡述了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深刻影響,如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均壽命的延長,生活質量的提高及婦女地位的提高、教育的普及、大眾傳媒的發展、服飾休閑娛樂的變化等等。教學中側重于探討工業革命后,19世紀后半期到20世紀初歐美國家的生活方方面面的變化,通過變化,要求學生領會文明生活的含義,感受文明生活的內涵,從而理解是工業革命帶給我們今天所享受的文明生活。
教學重點從現實出發,通過列舉身邊熟悉的人和事的變化,感受工業革命對人類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影響。
教學方法分組討論、材料分析法
教學設計:
一、激趣導入:
你知道“國際婦女節”的來歷和交誼舞大眾化的時間嗎?今天我們就來了解現代文明生活的源頭。
二、教學探究
案例:文明生活。
巧辨真假:
1.閱讀課文,分組尋找材料《邁克爾的生活》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哪些是工業革命前,哪些是工業革命后出現的。
材料:邁克爾, 1878年出生,12歲,是英國一個小鎮公司職員的兒子。每天早上起來,媽媽已經準備好了牛肉、土司涂果醬,爸爸習慣每天早上一邊喝咖啡,一邊看《每日郵報》。一家人吃完早餐,爸爸穿好西裝去上班,媽媽則去紡織廠上班,邁克爾去上學。晚餐很豐盛,最好吃的要數炒茶葉了。晚飯后,再吃點水果,真是舒服。假日是邁克爾盼望的,因為他可以約同學把籃球玩個爽。可是這個周末,正當一切準備就緒時,電話鈴響了,原來姑姑邀請他們來個家庭聚餐。雖然不能打籃球,不過家庭聚會也是很開心的。姑姑脾氣有點倔,在爺爺的“強迫”下嫁了個她并不愛的人。她奮力抗爭,終于換回自己的獨立與自由。許是獨身的緣故,姑姑很喜歡邁克爾,經常邀請他們一家。只是姑姑的家有點遠,還要搭乘火車呢。
2、閱讀教材,看圖6-57、6-58、6-59,說說工業革命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哪些巨大變化?
思考:
(1)從衣食住行這幾個方面了解工業革命前人們是怎樣生活的?
(2)我們現在又是怎樣生活的?
(3)為什么我們現在的生活和前人的生活有這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