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政治下冊全冊教案2
那么什么是教育呢?
(1)教育的含義
教育是以促進人的發展、社會進步為目的德,以傳授知識、經驗為手段,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教育是人類文化的一種傳承活動和催化活動,是連接過去和未來的中介。
(2)教育的作用
情境活動二:(見教材p58—59頁)
討論、交流:
※結合笛福德信和“阿韋龍野人”的故事,設想一下部受教育對一個人意味著什么?
教師講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教育對于一個人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①教育對于一個人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情境活動三:(見教材p59頁)
接受教育、掌握知識的益處:
※學習語文,能使我們
※學習數學,能使我們
※學習物理,能使我們
※學習地理,能使我們
※學習思想品德,能使我們
想一想:
※你對“知識改變的命運”這句話是如何理解的?
※談談自己身邊學有所成的例子,分析教育對他們成長發展所起的作用。
情境活動四:“希望工程第一個受助者張勝利的自述”
我的家鄉在河北省淶源縣桃木疙瘩村,人均改入不到百元。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父親病故,娘改嫁,家中只剩下弟弟妹妹和近80歲的奶奶。為了生活,我只好離開學校,上山放羊去了。
1989年10月,全國開始實施希望工程作為第一批受助生,我重新走進了課堂。那年,我13歲這以后,我不再為學費發愁。3年后,我小學畢業升入上莊中學讀書。讀到初中畢業,我看到村里因為沒老師,孩子沒學可上。于是,我當上了桃木疙瘩村的一名代課老師。1995年,中國青年基金會在浙江建立了希望工程全國教師培訓基地,我又榮幸地成為第一批學員。在上海舉行的開學典禮上,我被上海第一師范學校破格錄取。1996年6月,我作為希望工程受助生的代表,赴美國參加了第26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圣火的傳遞。
提問:張勝利從小山村到大上海、到大洋彼岸,是什么改變了他的命運,使他的人生充滿了希望?張勝利的經歷給我們了哪些啟示?(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希望工程給了張勝利受教育的權利,是教育改變了他的命運,促進了他的個人發展。給我們的啟示是作為公民為了自身的發展一定要上學接受教育;作為國家一定要為公民受教育創造必要的機會和物質條件。
總之,從公民的自身發展和對國家的要求來說,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
教師講述:
一方面,教育是每個人生活的準備。它通過向個人傳遞文化幫助人超越一己之見去掌握前人的經驗,分享人類世代積累的知識財富,獲得獨立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它又喚起人的潛能,不斷提高和革新自己,從而開辟人性發展的道路,奠定走向未來的基礎。總之,教育獲取知識、知識改變命運。
②教育能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能成就我們的未來。
教師講述:
幸福,是人的向往和追求。教育能為人們未來的幸福生活奠基。當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人類知識迅速增加,社會變化日新月異,社會競爭空前激烈。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通過接受教育,喚醒潛能、發展才智,才能擺脫愚昧,增長才干,豐富人生,享受現代文明,在職業活動和其他活動中獲得成功。教育對一個人一生的成敗至為關鍵,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獲取知識,知識改變命運。因此,對于民族、國家來說,教育成就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