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生物的進化
講述:這則報道證明了我們的分析是正確的。下面我們再來分析討論一個實際問題。
討論:水產養殖專業戶在一個池搪中放養了鯉魚,每年捕撈多少才合適呢?(結論:合理的捕撈量與k值有關,一般為k/2,因為這樣,種群的增長量最大。)
小結:研究種群數量變化可為防治害蟲提供科學依據,還可幫助人們對野生生物資源合理利用和保護。
講述:通過以上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種群的特征,種群的數量變化,知道種群是自然界中生物存在的群體單位。但是,在自然界中,一個種群是不可能單獨存在的,它必然與其他種群通過種間關系有著緊密聯系。
在一定自然區域內,相互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生物的總和,叫做生物群落,簡稱群落。(投影片: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結構。)大家觀察這兩種生物群落,都是由多個種群組成的,各個種群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比如,它們分別占據一定的空間,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
觀察:森林群落、湖泊群落有無分層現象。(回答:有,動植物都分上、中,下三層。)
講述: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結構。(投影片:森林群落的水平結構。)
觀察:水平方向上種群的分布和密度有什么特點?(回答:不同地段分布著不同的種群,種群的密度也有個別。)
講述: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區段現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結構。
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是生物群落的空間結構,生物群落還有演替等現象,同學們課后可自己閱讀有關資料。
總結:經過兩個課時的學習,我們了解了種群和生物群落的一些知識:
在一定區域內的生物,同種的個體形成種群,不同的種群形成生物群落。
種群具有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齡組成、性別比例等特征。環境中的各種生態因素都可能影響種群的數量變化,在理想條件下,種群的增長呈現“j”曲線,在有限的環境條牛下,種群的增長呈現“s”型曲線。了解種群的數量變化規律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有著重要意義。
生物群落在空間上有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
思考題:1.讀剪報:“可是,好景不長。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人們發現野兔又多了起來。原來,新一代的野兔己對粘液瘤病毒產生了免疫力。”請同學們根據所學知識幫助澳大利亞人解決這個問題。(參考答案:用新種病毒來解決。)2.草原的牧民承包了一片草場,要想取得好的經濟效益,必須確定合理的載畜量。為什么?
(參考答案:草場的環境條件是有限的,如草的產量等,牲畜過多,食物不足,畜產品的產量不高,而且過度放牧容易造成草場的毀壞;牲畜過少,不能充分利用資源,造成浪費,同樣經濟效益不高。)
第八章 生物與環境 第三節 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一、生態系統的類型
教學目的1.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2.了解生態系統的類型。教學重點:生態系統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