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生物的進化
問:化石燃料的燃燒對碳循環又有什么影響?(使大氣中co2的含量增高,進而導致氣溫升高。)
提問:什么是溫室效應?講述:大氣中co2越多,對地球上逸散到外層空間的熱量的阻礙作用就越大,從而使地球溫度升高得越快,這種現象就叫溫室效應。提問:溫室效應對生物圈和人類社會有何影響?
根據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關系示意圖的投影片總結本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
第八章 生物與環境 第三節 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五、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教學目的1.理解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概念。2.理解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的概念,二者的區別、聯系,具有抵抗力穩定性的原因。3.理解生態系統穩定性的保護。
教學重點1.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概念。2.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教學難點1.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概念。2.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的區別及相互聯系。
教學用具:實物投影儀、錄像機、簡單草原生態系統模擬模型、河流(水域)生態系統污染及治理的錄像。熱帶雨林、北極苔原等生態系統的照片或畫片。熱帶雨林、北極苔原生態系統食物網簡圖。“生物圈ii”實驗資料
教學方法:教師講述與學生討論分析結合。課時安排:一課時。
引言:前面我們學習了生態系統的類型、結構和功能。既然人類弄清了各種生態系統的成分,結構,也知道了它們如何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建立起有機的聯系,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那么,人類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個適于人類長期生活的生態系統呢?美國的科學家們做了這樣的實驗。
教師分發“生物圈ii號”實驗資料(教師應對教材有關的內容加以補充,如:建造的時間、占地面積、空間大小、投入研究的資金、實驗的時間和方法、出現的問題、實驗結果及其分析),指導學生閱讀,安排學生順序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問題一,科學家們為什么要建造“生物圈ii號”并進行實驗呢?(回答:深入研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并試驗人類離開地球能否生存。)問題二,在“生物圈ii號”中模擬生物圈建立了哪些生態系統?里面有哪些成分?(回答:有微型的森林、沙漠、農田、海洋、溪流;里面有土壤、水源、空氣、太陽光,多種多樣的動植物和微生物等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應有盡有。)問題三,八位科學家原打算在“生物圈ii號”中自給自足生活兩年,為什么中途撤出了?這個實驗過程中出現了什么問題?(回答:1.由于土壤中的碳與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部分二氧化碳又與建“生物圈ii號”的混凝土中的鈣反應生成碳酸鈣,導致氧氣含量由21%下降到14%,二氧化碳含量猛增。2.昆蟲中除了白蟻、蟑螂和蟈蟈外基本死亡,食物鏈等營養結構聯系中斷。3.靠花粉傳播繁殖的植物都滅絕了,糧食嚴重減產。 ……)問題四,生物圈1號出現這些問題了嗎?“生物圈ii號”實驗失敗說明了什么問題?(回答:生物圈1號沒有出現這樣的問題,整個生物圈保持相對穩定。該實驗的失敗表明,在現有技術條件下,人類還無法建造一個脫離地球自然環境而又能讓人類休養生息的生態系統。)
教師講述:原因是這樣的,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難以像真正的生物圈那樣,長期保持相對穩定,具備生態系統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