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生物的進化
教學模式:“目標——發展”模式 流程:材料引入——掌握原理——了解現狀——鞏固提高
教學手段:錄像、板圖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設計思路:首先以“生物圈ⅱ號”為背景材料,引出課題,使學生明確地球是人類目前惟一的家園,要保護地球。通過分析“生物圈ⅱ號”失敗的原因討論生物圈穩態的維持,使學生明確,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發展的基礎是生物圈的穩態。然后以錄像的形式使學生了解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萌生環境危機的緊迫感。最后,通過討論提出可行性建議,培養學生參與意識。
重點提示1.環境問題是每個公民都關心的問題,因為維持他們生存和發展的每一分子的物質都離不開環境。所以教學過程中容易產生共鳴。因此教師應很好地利用這一點,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展開教學。2.環境問題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教學過程中要從具體的問題入手,深入討論,將問題談透,防止泛泛討論。
教學過程:一、材料引入
以《“生物圈ⅱ號”的終結》為背景材料,引起學生對生物圈問題的思考,并作為本課的開場白。思考以下問題:1.“生物圈ⅰ號”、“生物圈ⅱ號”分別代表什么?2.進行“生物圈ⅱ號”實驗的意義是什么?3.設計“生物圈ⅱ號”的原理是什么? 4.“生物圈ⅱ號”由哪些成分組成?5.什么原因導致了這場實驗的失敗? 6.實驗的失敗又說明了什么?
通過閱讀和思考,不僅使學生聯想到高二所學的有關生態系統的結構、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生態系統穩定性等已有的知識結構,而且促使學生從整個生物圈的高度重新審視生態系統的知識,將新問題與己有知識之間建立起有機聯系。
二、掌握原理
通過以上的學習、討論,使學生明確只有生物圈的穩定,人類才能在地球上生存、發展,地球是我們的惟一家園。從而進一步引起學生對本節知識學習的興趣,明確本節的學習目的。
1.生物圈的概念。這一部分內容是本節的重點之一,主要通過閱讀、討論來解決,閱讀的目的在于了解,討論的目的在于在大腦思維活動的基礎上,通過語言表達將思維過程外顯,達到思維訓練的目的。
閱讀提綱:(1)地球由哪些圈層組成?生物圈指的是其中的哪些圈層?(2)什么是生物圈?(3)生物圈是怎樣形成的?你能用簡單圖表的形式表示其形成過程嗎?
此部分中第3問是一個具有開放性、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它不僅要學生看懂教材,還要將知識內容在理解的情況下,整合為一體,從而達到突出重點,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
2.生物圈穩態的自我調節。此部分是本節的教學難點。為解決這一難點,首先,仍然從“生物圈ⅱ號”所設計的問題出發,更進一步討論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生物圈ⅱ號”的失敗。
思考:(1)“生物圈ⅱ號”中能量是怎樣流動的?(2)“生物圈ⅱ號”中物質是怎樣循環的?(3)“生物圈ⅱ號”失敗的原因?(4)生物圈自動調節能力的基礎是什么?為什么?
通過(1)~(3)小問,學生理解了能量的流動和物質的循環在生物圈穩態中的作用,更強調了生物圈的自我調節能力,使學生理解就目前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來看,地球是我們惟一的家園,通過對(4)小問的分析回答,使學生了解維持生物圈的穩態,應從愛惜生物圈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做起,對我們的生存空間應倍加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