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生物的進化
生態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下面請同學們看一段錄像片(與課本內容基本一致),并回答下列問題:(用屏幕顯示)①光對植物、動物的形態、生理、分布有什么影響?找出片中的實例。②溫度對植物、動物的形態,生理,分布有什么影響?用片中的實例說明。③水對動物,植物的形態,生理、分布有什么影響?找出片中的實例。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出示板書內容。并提問:①除光、溫度和水以外,還有哪些因素屬于非生物因素?(空氣、土壤……)②影響公雞打鳴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光)
自然界中的每一個生物,都受到周圍很多其他生物的影響。這些生物,既有同種的,也有不同種的。因此就形成了種內關系和種間關系。(在屏幕上打出種內、種間關系的概念及種類,并簡述之。然后,以小組為單位,用搶答的方式,判斷出所播放的畫面是那一種關系。)(注:a.滾動播放,直至全部找出。b.播放的畫面包括種內、種間關系,以便于區分,如可將狼與羊、兔子與草、雌螳螂在交配后吃掉雄螳螂的畫面組成一組播放。c.采用小組計分制。)
提問:①在片中,海葵與寄居蟹的關系屬互利共生,蛔蟲與人的關系是寄生。雖然都是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但它們是有區別的,你能說出它們的不同嗎?②為什么作物播種或栽培不能過密?
種間關系 數量關系圖 特 點 實例
互利共生
兩種生物在數量上同時增加,同時減少,呈現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變化。 地衣;
大豆與根瘤菌
寄 生 寄生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寄主,但寄生生物的存在對寄主有害,在一定程度上又會影響宿主的數量。 蛔蟲與人;
噬菌體與細菌
競 爭
不同物種間生態需求越接近競爭越激烈。在兩種生物生存能力不同時,數量上呈現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變化。 牛與羊;
水稻與稗
捕 食
兩種生物在數量上呈現出“先增加者先減少,后增加者后減少”的不同步性變化。 草與牛;
兔與狼
環境中的各種生態因素,對生物體是同時共同起作用的,而不是單獨地、孤立地起作用。(顯示板書)例如片中看到的海葵,除與寄居蟹有關系外,還與周圍環境中的其他因素有關,如水溫、食物、天敵等,受著各種生態因素的綜合影響。但各種生態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有關鍵因素和次要因素之分。
問:對海葵來說,上述生態因素中哪一個是關鍵因素?(答:寄居蟹)
總之,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種生態因素的影響,這些生態因素共同構成了生物的生存環境。生物只有適應環境才能生存。
重播本堂課板書內容,作為本節課的小結。
第八章 生物與環境 第二節 種群和生物群落
教學目的1.了解種群的特征。2.了解種群數量的變化。3.了解研究種群數量變化的意義。4.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和結構。
教學重點1.種群的特征。2.種群數量的變化。3.生物群落的概念。教學難點:種群數量的變化。
教具準備1.錄像資料:野兔成災、蝗災。2.剪報資料:澳大利亞野兔成災、山西發生蝗災。3.投影片(或自制掛圖):①種群年齡組成的三種類型;②我國人口數量變化曲線;③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④某海島上環頸雉種群的增長曲線;⑤大草履蟲種群的增長曲線;⑥某島嶼上綿羊種群的增長曲線;⑦兩種增長類型比較;⑧森林生物群落和湖泊生物群落的垂直結構;⑨森林生物群落的水平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