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生物的進化
提問:哪些因素影響種群數量的變化,怎樣影響?(回答:氣候、食物、被捕食、傳染病等因素可以影響種群數量的變化,它們通過對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和遷出的影響來影響種群數量的變化。)
講述:凡是影響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和遷出的因素,都會引起種群的數量變化。這些因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現代社會中,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越來越大的是人類活動。(投影片: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
講述:在這些因素的綜合影響下種群數量會發生各種變化,包括增長、波動、穩定和下降等。下面我們主要研究種群的增長。(投影片:某海島上環頸雉種群的增長;我國人口數量變化曲線。)
提問:兩個種群的增長有什么共同特點?(回答:連續增長,曲線大致呈“j”型)
討論:出現“j”型增長曲線的條件。(注意與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四種因素對照)(結論:理想條件:食物或養料充足,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等。)
種群遷入一個新環境后,在一定時期內種群的增長大致符合“j”型曲線。(投影片:大草履蟲種群的增長曲線;某島嶼綿羊種群的增長曲線。)
提問:兩個種群的增長有什么共同特點?(回答:增長到一定程度(k)后不再增長,曲線呈“s”型。)
講述:對,這就是“s”型增長。這種增長的特點是增長率逐漸下降。請分析為什么這兩個種群的數量不能無限增長?(回答:在有限的環境中,隨著種群密度的增大,種內斗爭必將加劇,捕食者也會增加,種群的出生率就會降低,死亡率增高,增長率下降。)講述:“s”型曲線出現的條件是:空間有限,食物有限,有捕食者存在等非理想條件。
小結:種群數量的增長有兩種類型,在理想的環境條件下,種群數量連續增長,呈現“j”型曲線;在有限的環境條件下,種群數量的增長率逐漸下降,呈現“s”型曲線。(投影片:兩種增長類型比較)
討論:澳大利亞野兔為什么成災?其他地區的野兔為什么不會成災?(結論:因為氣候適宜,空間充裕,牧草繁盛,沒有敵害,所以澳大利亞野兔種群屬于“j”型曲線增長。其他地區的環境條件是有限的。)
討論:如何控制野兔種群的增長?(結論:引進野兔的天敵。)
講述:對,我們不能改變澳大利亞的氣候,也不可能縮小空間,更不能減少牧草,只能引入天敵。
讀剪報:“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科學家采用載液瘤病毒殺死了百分之九十的野兔,澳大利亞人才算松了一口氣。”
分組討論:蝗蟲是對農業危害極大的害蟲,大家討論一下蝗災發生的主要原因。
結論:1.食物不是主要原因,因為蝗災的發生與糧食增產并無直接聯系。2.空間條件也不是主要原因,因為蝗災發生時空間并無變化。3.也不可能是沒有敵害,因為蝗災發生,它的大敵應該增多。4.主要原因是氣候條件。
讀剪報:《山西日報》消息:“由于去冬今春嚴重干旱,以蝗蟲為主的病蟲害在我省由南到北大面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