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生物的進化
教師:消費者的同化作用屬于何種代謝類型?學生:異養型。
教師:請同學們想想,稻田中的敗葉、各種動物糞便和尸體,為何能逐漸分解成無機物,歸還到無機環境中去呢?學生:有細菌和真菌。
教師:對。我們把這些細菌和真菌稱為分解者。學生:老師,沒有分解者,行嗎?
教師:(利用軟件,展示沒有分解者的生態系統中動物遺體,植物殘枝敗葉等堆積如山,生態系統面臨崩潰的畫面。)
教師:從畫面中已經得到答案,不行!由此可見,分解者在生態系統中占有重要地位。
教師小結:總之,一個生態系統要穩定平衡的發展,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必須是緊密聯系,缺一不可的。
教師:請同學們想一想,在“稻田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是什么關系?如:水稻與蝗蟲之間,蝗蟲與青蛙之間,青蛙和蛇之間是什么關系?學生:吃與被吃的關系。
教師:對。我們把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由于食物關系而形成的聯系,叫做食物鏈。請寫出稻田中的食物鏈。
教師:根據食物鏈中生物獲取營養的次序把生物分為第一營養級,第二營養級等。請同學們對“水稻—蝗蟲—青蛙—蛇”“水稻—蝗蟲—蛇”兩條食物鏈劃分營養級。學生:水稻為第一營養級;蝗蟲為第二營養級;青蛙為第三營養級;蛇為第三或第四營養級。
教師強調:(1)生產者永遠是第一營養級。(2)對某一動物而言,其營養級是不固定的。如:蛇。
教師:請同學們看溫帶草原生態系統投影片,數一數有幾條食物鏈?對某一生物而言,可以以多種生物為食,也可以被多種生物所食嗎?請仔細觀察。學生:共9條。可以。
教師:在一個生態系統中,許多條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連結成的復雜的營養關系,叫食物網。
教師:食物網上某一生物的增加或減少,對整個生態系統有何影響?學生:某一生物的增減都會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種群變化。所以我們要珍愛每種生物,特別是瀕臨滅絕的生物種群,確保生態系統平衡健康發展。
教師:回答很好,正是因為食物鏈和食物網的存在,才構成了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保證了能量的流動和物質循環沿著這種渠道去進行。
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生態系統的成分。即: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以及營養結構包括食物鏈和食物網等知識。希望同學要認真理解各種成分之間的關系,在日常生活中要主動參與,力求保持生態系統結構的完整性,使生態系統健康。平衡地發展。
第八章 生物與環境 第三節 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三、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教學目的1.掌握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2.了解研究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意義。
教學重點: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教學難點: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
教學方法:引導探索、談話、討論相結合。課時安排:一課時。
復習: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是什么?(回答:是食物鏈和食物網。)
復習:如果我們寫一個一般的食物鏈,就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這么寫的意思是什么?學生:是后一營養級以前一營養級為食的現象,后一營養級從前一營養級獲得了物質和能量,物質和能量就從前一營養級流動到后一營養級。我們現在就學習生態系統的能量是怎樣流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