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生物的進化
教學方法:講述,談話與討論相結合。課時安排:二課時。
引言:在生產實踐中,常常碰到這樣的問題:草原的牧民在承包的草場上該放養多少牛羊,經濟效益才最好;沿海的漁民該捕撈多少魚蝦,才能既獲得好的收益又能持續發展;農業生產中怎樣控制害蟲的數量,才能獲得大豐收。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研究生物的群體單位——種群和生物群落。我們先來復習一下第七章學過的種群概念。
提問:什么是種群?(回答:生活在同一地點的同種生物的一群個體。)
練習:下列敘述中屬于種群的是:1.一個池塘中的全部魚。2.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3.世界上的全部鳥。4.一片農田的全部東亞飛蝗。(回答:2和4是種群。)
講述:如果某種生物對人類是有益的,人們總是希望它們越來越多;如果某種生物對人類是有害的,人們總想使它們越來越少。由此可見:種群研究的核心問題是種群數量的變化。要研究種群數量的變化,首先要了解種群的一些特征。這些特征主要包括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齡組成、性別比例等。
種群密度是指單位空間內某種群的個體數量。
提問:實際研究中,不可能逐一計數某個種群的個體總數,如何測定某物種的種群密度呢?(回答:計數種群的一小部分,估計整個種群的密度。)
講述:對了,這就是常用的取樣調查法。要測定某地的某種植物的種群密度,常用的取樣調查法,實習3介紹的就是這種方法。要測定某地的某種動物的種群密度,常用的取樣調查法是標志重捕法。標志重捕法就是在被調查的種群的生存環境中捕獲一部分個體,將這些個體標志后再放回原來的環境,經過一定期限后進行重捕,根據重捕中標志個體占總捕獲數的比例,來估計該種群的數量。 公式是種群數量n=(標志個體數x重捕個體數)/重捕標志數
提問:經過測定,我國某地的野驢,平均每100km2不足兩頭,而同一地區的灰倉鼠,平均每100km2有數十萬只。由此可得出什么結論?(回答:相同的環境條件下,不同物種的種群密度不同。)
提問:在一片農田中的東亞飛蝗,夏天種群密度較高,秋未則降低。由此可得出什么結論?(回答: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同一物種的種群密度不同。)
小結:種群密度是種群的重要特征。種群密度隨環境條件和物種的不同而不同。
講述:種群密度為什么會發生變化呢?我們繼續研究種群的其他特征。
出生率是指種群中單位數量的個體在單位時間內新產生的個體數目。死亡率是指種群中單位數量的個體在單位時間內死亡的個體數目。
提問:出生率和死亡率與種群密度的關系如何?(回答: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種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種群密度下降。)(投影片:我國人口數量變化曲線)
討論:長期以來,我國的人口增長很快,主要原因是什么?(結論:出生率高,死亡率低是導致我國人口增長過快的主要原因。)
討論:控制我國人口增長的措施?(結論:在死亡率低的前提下,只能控制人口出生率。)(在此可批判馬爾薩斯反動的人口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