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生物的進化
教學難點:1.生態系統的概念。2.運用直觀教學手段,使學生了解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的特點。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或錄像、掛圖)。教學方法:講授、啟發式教學與自學相結合。課時安排:一課時。
講述:(創設情境,復習并引入新課)同學們,如果我們以一口池塘為研究對象。(課件:池塘生態系統)那么,通常情況下,池塘中會有些什么生物呢?(答:魚、蝦、浮游藻類、小甲殼動物等。)
問:池塘中所有的魚是一個種群嗎?為什么?(答:不是。因為魚有許多種。)
問:池塘中魚、蝦、浮游植物等所有生物組成什么?(答:生物群落。)
問:池塘中除生物群落還有什么呢?(答:有水、溶解在水中的物質、照射到池塘的陽光等無機環境。)
講述: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存在什么關系呢?下面我們來看兩個事例。(多媒體課件、錄像或講解)
事例1: 1998年,我國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澇災害。大災過后,我國政府痛下決心,宣布在長江中上游地區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
問:保護植被和防治洪澇災害有什么關系呢?(植被大量破壞,引起水土嚴重流失,氣候變化異常,旱澇災害頻繁發生。)
事例2:南極科考中,科學家發現,南極的企鵝體內竟然有殺蟲劑ddt。這一地區從來沒有施灑過農藥,那么, ddt是哪來的呢?(答:農田中大量使用ddt,隨雨水沖刷進入水體后,導致水生生物中毒,遠在南極的企鵝也難幸免。)
可見,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密不可分,它們之間形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我們把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講述:一口池塘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同理,一塊草地,一片森林,一塊農田,都可以各自成為一個生態系統,它們的共同特征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范圍內,在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而相互作用形成一個統一整體。而生態系統的時空范圍有大有小,小到一口池塘,大到地球上全部生物及無機環境,即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討論:1.森林和河流的無機環境有什么不同?(主要區別在于森林是陸地無機環境組合,而河流為淡水水域無機環境組合。)
2.森林和河流中的生物群落分布有什么不同?(主要區別是森林喬木和樹棲動物為主,而河流以水生動植物為主。)
講述:可見,由于無機環境組合的不同,導致生物群落的分布不同,森林和河流生態系統類型顯著不同。在生物圈這個最大的生態系統中,存在著許多的不同的生態系統類型。
講述:地球上的生態系統可以分為陸地生態系統和水域生態系統,陸地生態系統中,根據各生態系統的植被分布情況,可分為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等。水域生態系統中,又可分為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等類型。
下面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例分析其主要特點:(也可選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態系統為例)(課件,錄像或講授)
問:森林生態系統分布在什么地區?(答:濕潤和較濕潤地區。)
問:主要的動植物有哪些?(答:植物以喬木為主,動物以營樹棲和攀援生活的種類特別多,如犀鳥、松鼠、眼鏡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