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生物的進化
第二個環節是“教師的講解”,體現教師對實驗指導的主導作用。講解的重點放在實驗設計的原則、步驟、要求以及注意事項上,內容力求少而精。
第三個環節是“分組實驗”,這是本實驗的主體,時間上要給予充分保證,學生操作要求分工合作。
學生實驗結束之后,安排“總結”?偨Y包括匯報實驗結果,分析實驗結果,找出某些規律,解釋異,F象,鼓勵學生創新等內容。這是學生實驗的延伸和深化,舍此不能稱為一個完整的實驗。安排此環節,還可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工作方法。
最后是“整理”,這對于學生科學習慣的養成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教學過程 一、課外準備
1.實驗所需植物幼苗的準備工作。城市中學和農村中學的實驗材料準備工作有所不同。
農村中學的教師可根據當地條件要求學生:(1)根據大田或園田所栽培的植物,自選實驗材料,或根據自家條件,自己培養植物幼苗。(2)于實驗前自己移栽幼苗。城市中學的教師應要求學生自己培養幼菌:(1)自選植物種子,進行播種培養幼苗。(2)全班集體培養植物幼苗或按組分別培養自己所用的植物幼苗。
2.預習實驗指導。布置預習作業時,教師應提出預習要求:(1)實驗中需要哪幾種藥品,它們各自的用途是什么?(2)明白放入植物幼苗后玻璃罩容積的測量方法。(3)了解對照實驗的設計方法。(4)對實驗結果做出預期。
二、課內實驗
1.教師檢查學生的準備工作。(1)檢查學生準備植物幼苗的種類及相關的材料用具。(2)請幾個學生分別回答有關問題:
①本實驗中對照實驗的設計方法。②二氧化硫制備方法:說出配制兩種不同濃度的二氧化硫所需亞硫酸鈉的質量的計算方法;制備二氧化硫的方法和原理。③實驗前為什么要給幼苗澆足水?④實驗前為什么要將幼苗在陽光下放置0.5 h?實驗過程中為什么要將實驗裝置放在向陽處?
2.實驗前教師講解。(1)對照實驗的設計原則。(2)簡述實驗步驟。測量玻璃罩容積→計算并稱取所需要亞硫酸鈉的質量→完成實驗裝置→觀察幼苗受害部位及受害程度。(3)實驗現象重點記錄內容。葉片顏色的變化,傷斑的部位、形狀及顏色;同一片葉子的受害順序;不同葉齡的葉片受害的時間順序及受害程度;植株死亡時間。(4)實驗注意事項。①準確計算并稱量配制兩種不同濃度二氧化硫所需的亞硫酸鈉的質量。②亞硫酸鈉投入盛有稀硫酸的小燒杯中后,應立即扣上玻璃罩。③玻璃罩與玻璃板之間必須用凡士林密封。
3.分組實驗。組內同學分工合作,完成以下工作:(1)測試1、2、3號三個同樣大小的玻璃罩容積:用注水法和溢水法分別測出空罩及放入幼苗后的容積。(2)計算玻璃罩內二氧化硫濃度分別為14 mg/m3和28 mg/m3所需亞硫酸鈉的質量。(3)稱取兩份相應質量的亞硫酸鈉。(4)取1號與2號小燒杯,各倒入2 ml稀硫酸。(5)在1、2、3號三塊玻璃板邊緣分別涂上凡士林,將三株幼苗分放在三塊玻璃板中央。1號、2號小燒杯分放在1號與2號幼苗旁。(6)將稱好的兩份亞硫酸鈉分別迅速投入1號和2號小燒杯中,立即扣上玻璃罩。3號燒杯和3號幼苗扣上3號罩。(7)觀察記錄:上述裝置放在向陽處,觀察三株幼苗變化。每5 min觀察一次。教師為學生提供實驗現象記錄表,記錄表的格式如下。學生做記錄時,必須說明實驗用的植物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