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生物的進化
講述: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14種地雀都起源于同一個物種,是南美雀類的后代。請同學們分析,它們形態特征形成顯著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提問:加拉帕戈斯群島之間的水域起了什么作用;卮穑浩鸬降乩砀綦x的作用。講述:一個種群由于地理環境原因被分割成了許多個小的種群——這種隔離稱為地理隔離。被地理條件隔開的小種群的基因組成或基因頻率起初就不可能完全相同。
提問:根據基因突變的隨機性的特點,長期的隔離對不同島嶼上地雀小種群的基因組成有什么影響?回答:由于突變是隨機的,被分割的小種群可能會出現完全不同的突變。由于地理隔離,各種群間沒有基因交流,因此一個種群中的突變自然不會引起另一種群的改變。
提問:根據不同島嶼的生態環境特點分析14種地雀形成顯著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回答:由于地理隔離,各種群生活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中,因而有不同的選擇方向。即,不同種群選擇保留下的基因不同,使分開的種群的基因庫組成和基因頻率產生了很大的差異。這就是14種地雀形態特征顯著差異的根本原因。
講述:經過長期地理隔離,不同種群在形態特征。生活習性上有了顯著的差異,若再次相遇仍能交配和繁殖可育后代,這樣的不同種群稱之為亞種。如,東北虎和華南虎屬于不同的虎亞種。如果通過長期的地理隔離,使不同種群個體之間形成生殖隔離(不能發生基因交流)。新物種就產生了,如,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14種地雀的形成過程,就是長期的地理隔離導致生殖隔離的結果。
因此說:物種形成的原因是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三個基本環節綜合作用的結果。不同新物種形成的過程進行的十分緩慢,往往需要成千上萬代甚至更長。
小結: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本觀點是:進化的基本單位是種群;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物種形成的基本環節是:突變和基因重組——提供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基因頻率定向改變,決定進化的方向;隔離——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第八章 生物與環境 第一節 生態因素
教學目的1.理解生態因素的概念。2.理解非生物因素(光、溫度、水)對生物的影響。3.理解生物因素(種內關系和種間關系)對生物的影響。4.理解生態因素的綜合作用。
教學重點1.光、溫度和水對生物的影響。2.種內關系和種間關系。教學難點1.互利共生和寄生的區別。2.生態因素的綜合作用。
教具準備:多媒體教學軟件(或錄像帶、投影片)、小道具模型(三葉草、有香味的花、螞蟻、三角燒瓶、酒精燈等)
教學方法:觀察、探索、論證與歸納相結合;以激發學習興趣,鼓勵競爭為導向。課時安排:一課時
引言:生物無論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都會受到環境中的各種因素的影響。例如(演示下列現象):①給過敏性鼻炎患者聞花香,患者會怎樣?(會立即打噴嚏)②將水灑在含羞草的葉片上,葉片會怎樣?(立即合攏)③將螞蟻放在三角燒瓶中加熱,螞蟻會怎樣?(隨著溫度的升高,螞蟻活動加劇直至死亡。)
從上述例子不難看出,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對生物的影響是十分深刻的。因此,我們把環境中影響生物的形態、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態因素。(用屏幕顯示課題及生態因素的概念、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