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 時代精神的精華 教案
同時,馬克思主義之前的舊哲學基本上都是唯心主義歷史觀,包括舊唯物主義哲學。舊唯物主義把自然和歷史截然對立起來,一方面他們把自然看成純客觀自在的東西,一方面又把人類活動以及由這種活動構成的人類歷史看成某種主觀的過程。由此造成了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的對立。與舊哲學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從人的實踐活動去理解感性世界。就是說,人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是以人的生產活動引起的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為基礎的。在實踐活動中,人是主體,自然是客體。人類的存在和發展是人對自然不斷地改造,使“自在自然”轉化為“人化自然”,與此同時也不斷地改造、創造著人自身。這樣,原生態的自在自然通過人的實踐改造就被賦予了社會性,進入了人類歷史。同時,人類社會不僅以自然界的存在為前提,而且在實踐中也不斷地進入自然之中,從而使社會歷史具有了自然性。于是,在人們面前出現的是社會的自然和自然的社會。可見,自然史和人類史始終是密切聯系、相互制約的。兩者相統一的基礎就是人的實踐活動,“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在社會歷史中,最基本、最直接的實踐活動就是人類的物質資料生產活動,這是人類社會延續發展最深刻的基礎,社會的政治、精神等都是在這一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而人類的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的發展過程和自然一樣,有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發展規律,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正是由于以上的原因,我們看到,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實踐的基礎上揭示了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把唯物主義貫徹到底,實現了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的有機統一。
4.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
這個問題之所以不好理解,是因為“科學性”是和客觀性、真理性聯系在一起的,它要求科學的觀察者排除一切有關個人或集體的利益、愿望等價值判斷,采取一種真正中立、“大公無私”的態度來從事科學研究。而“革命性”通常是指一種價值批判性,即基于個人或集體的利益和愿望對社會展開的批判。“科學性”和“革命性”也就是通常哲學中說的“事實”與“價值”,顯然這兩者是有區別的。那么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如何把兩者統一起來的呢?說清這個問題,我們也就可以理解馬克思主義與以往的帶有空想性質的社會主義的區別,也就理解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內涵。
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是科學的,因為馬克思主義首先堅持的是一種科學精神,它的所有結論都有牢固而又客觀的科學分析作為基礎。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是建
55
立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的詳盡考察之上的,是建立在對資本主義社會剝削秘密即剩余價值的發現基礎之上的。這種考察是客觀的,中立的,不帶有人的主觀色彩,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性所在。正是基于這種科學態度和客觀研究,馬克思主義發現了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從而使空想社會主義發展到科學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一般是建立在道德倫理之上,它缺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科學分析,它的這種道德倫理要求缺少科學的基礎,這也決定了它對資本主義社會弊端的批判是軟弱無力的。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發現使人們認識到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不僅僅是一種道德倫理要求,也不僅僅是因為它符合無產階級的利益,而首先是因為它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社會歷史發展自身就有趨向于共產主義的要求,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性的意義所在。同時,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的另一個重要表現在于,它的所有基本原理都是來自于實踐,又復歸于實踐,接受實踐的檢驗,隨著實踐而發展。它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