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教案
生產方式的決定作用,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闡述。第一,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第二,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的性質和面貌。即社會的經濟、政治和精神的整個面
234
貌,歸根到底,只有從該社會的生產方式中才能得到說明。第三,生產方式的發展變革,推動著社會形態的發展變革。這是因為,社會生產總是處于不斷地變化發展過程中,隨著生產的發展,一種生產方式必然為另一種新的更高級的生產方式所代替;隨著生產方式的變革,整個社會制度、社會意識形態都會發生相應的變革。
(2)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關系及其矛盾運動,即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在認識了生產方式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之后,要進一步認識生產方式發展的規律,這就需要進一步對生產方式兩個方面,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分析。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一對矛盾。在這對矛盾中,生產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對生產關系起著決定作用。這種決定作用表現在: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發展變化規定著生產關系的發展和變革。另一方面,生產關系并不是消極被動的,它對生產力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表現在:當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基本相適合時,它會有力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基本不相適合時,它就會阻礙甚至破壞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構成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這一矛盾運動遵循的規律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狀況。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展相適合的標志,就是看這種生產關系能否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能否充分發揮生產資料的效用,能否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總是從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再到基本適合,這是一個循環往復、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運動過程。總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根本規律。理解這一根本規律,可以使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我國當代進行的改革,這種改革從根本上說,就是調整生產關系,改革生產關系中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合的部分,建立與生產力發展相適合的生產關系,從而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推動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3)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及其矛盾運動,即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這一內容可以從生產方式的變革或生產關系的變革導人。生產關系是變化發展的,這種變化發展從根本上說是由生產力的變化發展決定的。但是,生產關系的變化還受到上層建筑諸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正是這種影響和制約,使生產關系的變化發展具有復雜性。因此,在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往往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而是呈現出錯綜復雜的情況。因此,要了解生產關系的變化,不能不考慮到上層建筑諸因素的影響。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是一對矛盾。在這對矛盾中,經濟基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對上層建筑起著決定作用。在理解這一內容時,要注意準確把握經濟基礎的概念。一般來說,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但準確地說,經濟基礎是由一定發展階段生產力所決定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這一表述的意義在于,對一個特定社會來說,生產關系可能具有多樣性。但是,對這個社會上層建筑的性質及整個社會的性質起決定作用的,只能是這個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它不包括舊的生產關系的殘余和新的生產關系的萌芽。這種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構成該社會的經濟基礎。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主要表現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和基本內容,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