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教案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就學習中存在的疑問進行討論。探究式的教學及學習方法有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思維能力。
2.教學設計建議
按照新課程理念的要求,設計要體現認識的一般規律,體現思維運動、發展的過程,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具體現象人手,分析問題,發現規律,發展其認識能力。因此,教師進行教學設計,要努力體現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對于本課的教學設計,建議教師改變以往理論課教學的模式,不要簡單地從概念入手,直接進行理論分析,而是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包括名言、相關鏈接、專家點評,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逐步展開其思維過程。下面以“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這一內容為例,在教學設計方面提出建議。
這一教學內容可以從鄧小平講話人手。先給出鄧小平講話,然后提出問題。鄧小平說:“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從而引出問題:人類社會發展是否具有規律性?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和回答,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學過的社會發展史(或歷史)知識。社會發展史表明,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說明人類社會發展具有某種客觀必然性,也就是規律性。(過去進行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多采用推理的方法,即:從前面講過的理論人手進行推理,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運動是有規律的。自然界和社會都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自然界運動是有規律的,社會運動同樣也是有規律的。這種演繹推理可以說明社會規律的必然性,但它是一種從一般到特殊的推理過程,而非從客觀事實歸納、概括出來。新課程要求從生活人手,要培養學生對事物的歸納、概括能力,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能力,尤其注重知識的遷移和綜合運用。所以,教學設計應該注意盡可能從具體材料入手,通過歸納、概括,上升為一般認識,這種教學設計思想應該盡可能貫穿到一般教學活動中去。)
從對人類社會發展存在規律性的認識可以過渡到新問題: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前,包括唯物主義哲學家在內的思想家,在對社會發展的理解上都陷入唯心主義,即否認社會發展存在客觀規律。這就引出教材提出的兩個問題:一是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前,人們對社會的認識為什么只做出唯心主義的理解?二是為什么馬克思能夠發現社會發展規律?回答第一個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社會運動的特點。社會運動不同于自然界的運動,在于社會運動是有意識的人參與的活動,因此,社會活動表現出強烈的目的性,從而掩蓋了社會運動的客觀性和規律性。人們在考察社會歷史發展時,只是看到了人們的動機,卻沒有深入到動機背后的決定因素,認識只停留在意識層面,而沒有發現意識背后的決定因素——社會存在。然后聯系“相關鏈接”,即毛澤東在《實踐論》中的一段話,說明為什么在馬克思主義之前,人們為什么不能認識社會發展的規律性的原因,馬克思能夠揭示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歷史原因是什么。這里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運用已學過的相關歷史知識,通過分析具體的歷史條件來說明造成人們認識局限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