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教案
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先進的社會意識產生于資本主義社會中,所以,資本主義社會里可以產生先進的社會意識。關鍵是說明為什么?探究第二問同樣涉及學生的歷史知識。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孕育了新的生產方式,在這一基礎之上產生的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會產生重大的影響。這既表明了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也反映了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以上這兩個問主要引出的結論是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問題。結論最好由學生分析概括出來。
探究活動4(教材第89頁):“想一想,怎樣才能揭開社會歷史之迷?物質生產在社會存在和發展中起著什么作用。”
學生直接回答這一問題是有一定難度的。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子,引出學習內容,當教學內容完成后,再回過頭解決這個問題。怎樣才能揭開社會歷史之謎?這個問題是研究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問題,即從哪兒人手才能揭開社會歷史發展的謎底?回答是必須從社會存在人手,即從社會物質資料生產方式人手研究人們的社會活動,才能揭開社會歷史發展之謎。
這個問題難度不大,可先復習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關系原理,然后結合實例進行分析,既可以結合歷史知識分析,更可以結合新科技革命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現狀,從生活中挖掘實例說明。
探究活動5(教材第89頁):“為什么發展生產力就需要改變生產關系中同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環節和方面、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環節和方面?”
這個問題要在學習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相互關系的基本理論基礎之后才能回答。所以,這是一個應用的問題。教材引用了現實生活的材料,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關于改革的一段話,然后引出問題。建議回答這個問題時,教師同樣先列舉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然后進行概括。例如,土地承包、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發展市場經濟等,這些是在生產關系方面的改革;擴大基層民主、完善選舉制度、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等,這些是在上層建筑方面的改革。上述這些改革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盡可能由學生舉例說明,并讓學生概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可以用對比的方法,將改革后與改革前進行比較,說明改革的必要性。
探究活動6(教材第91頁):“想一想,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是什么?社會發展是通過什么方式實現的?”
學生已有的知識可以回答第一問,如果想把問題引向深入,教師可以再設問,也可以讓學生舉例說明,這就調動了學生運用歷史知識理解現實問題積極性。
243
回答第二問可以采用兩種方法。一種是從歷史現象中進行概括。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歷史發展中概括出社會發展的兩種方式:一種是對抗性的方式,另一種是非對抗性方式。階級社會的發展往往是通過對抗的方式來推動,這是階級社會階級對立與沖突的必然結果。但在社會主義社會,社會矛盾已經是非對抗性的,因此,可以通過改革的方式促進其發展。另一種方法是從理論上進行論證。教師可以從前面所學過的關于矛盾問題的理論人手,區分對抗性矛盾與非對抗性矛盾,然后分析階級社會的矛盾以及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最終引出結論。建議兩種方法可以結合起來,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