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教案
人們為了生活,就必須進行生產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活動。在這一活動中,形成了現實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即生產方式。為了維護自己的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就有了上層建筑。
第三目,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但是社會
228
基本矛盾又是在實踐的推動下運動的。也就是說,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依靠實踐。當舊的,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時,只有通過先進階級反對反動階級的階級斗爭,才能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展開和發展的,是非對抗性的矛盾,不能通過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階級斗爭的方式解決,只能通過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調節、自我完善,即改革的方式加以解決。所以,改革是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主要手段,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概言之,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是通過實踐實現的。在階級社會中,實踐解決社會基本矛盾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的方式實現的;在社會主義社會則是通過改革的方式實現的。因此,在這一目中,實踐——階級斗爭——改革,是一條基本的線索。
第二框,社會歷史的主體。
社會歷史是人的實踐活動史,實踐最基本的方式是生產實踐,而生產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因此,社會歷史的主體是人民群眾。這一框的基本邏輯結構是:實踐——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對這一框的理解應該從實踐人手,引出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實踐活動的主體,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因此,我們必須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這一框設計了兩目: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第一目,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目主要講了兩層意思:一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人民群眾,二是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地位和作用。第一層意思的邏輯結構是:歷史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構成的——實踐最基本的形式是生產實踐,因此,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實踐的發展史——物質生產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眾。第二層意思的邏輯結構是:人民群眾在物質生產實踐中創造了社會的物質財富——人民群眾在科學實驗等實踐中創造了社會的精神財富——人民群眾在調整改革社會關系的實踐中推動了社會的變革。
第二目,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的理論,是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哲學基礎。堅持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就必然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這一目主要講了三層意思:一是群眾觀點,二是群眾路線,三是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實踐意義。
2.本課探究活動的設計意圖
第一框,社會發展的規律。
第一目,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這一目設計了三個探究活動。
第一個探究活動,是為了說明舊的社會歷史理論的局限性,從中引出馬克思主義能夠揭示社會歷史規律的原因。共有兩問。
第一問主要是讓學生思考舊的社會歷史理論為什么不能認識社會發展規律,不能唯物主義地解釋人類社會。這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從實踐出發,沒有找到社會存在的物質根源。具體地說,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同社會歷史這個特殊的認識對象有關,歷史是由有動機、目的的人的活動構成的;二是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生產規模的狹小、社會發展的緩慢,都影響了人們對社會規律的把握;三是剝削階級的偏見經常歪曲歷史,夸大精神活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