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教案
241
本課其他內容,建議教師也本著從問題入手,引導學生經過探究,最終得出結論這樣一種程序進行設計。但對于理論性比較強的內容,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也可以采用講授的方式。
(三) 探究活動操作建議
探究活動1(教材第86頁):“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之前,人們可以認識自然界的規律,從而唯物主義地解釋自然界,為什么不能認識社會規律,從而唯物主義地解釋人類社會?為什么馬克思能夠發現社會發展規律?”
回答此問題,一是將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進行比較,找出二者最主要的區別。自然現象主體是自然物本身,其他發展過程往往是一個自然過程,客觀性比較鮮明,規律性相對于社會規律容易把握。而社會現象的主體是人,人具有能動性,人的活動都是在一定意識活動指導下進行的,社會活動的客觀性難以為人們直接把握。二是從歷史發展過程、時代的條件進行分析,說明科學歷史觀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條件。這里需要相關歷史知識來說明,可以從毛澤東《實踐論》中的論述引入。
為什么馬克思能夠發現社會發展規律?這一問題要從兩個方面思考:一方面是客觀歷史條件,即馬克思生活的時代特點,這是上一個問題的延續;另一方面是主觀條件,即馬克思本人的活動。這一問題可以作為課外作業,或者是思考題,要求學生在課外查閱資料,并結合學過的歷史知識來解答,課上可以用一定時間進行交流。
探究活動2(教材第87頁):“想一想,宗教所描繪的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是什么關系?人的許多不切實際的念頭、思想和實際生活之間是什么關系?”
第一問可以從教材給的插圖“地獄’的情景也是現實生活的寫照”、“每個人心目中的上帝”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從“‘地獄’的情景也是現實生活的寫照”中可以看到,所謂地獄不過是人間社會生活的一種反映。而“每個人心目中的上帝”反映了不同種族、民族心目中的上帝,其實就是不同種族、民族特征差異性的一種反映;卮疬@一問題時,也可以讓學生舉出自己看到的宗教繪畫、雕刻及建筑等現象,發現宗教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這樣可以擴展學習資源,提高學生的興趣。這一問題的結論是宗教觀念根源于現實社會生活,是人們社會生活的反映。
第二問是上一個問題的延續,是從宗教這一特殊現象,擴展到人的精神活動中的一般現象。人的許多想法看上去不切實際,如:幻想人能夠騰云駕霧,人能夠長生不老等,這些觀念性的東西反映了人對生活的一種愿望,這些觀念同樣源于社會生活,由于鳥類可以自由飛翔,人類希望自己也能長出翅膀,許多自然物的“天長地久”,引起人類希望也能夠“永生”;卮疬@一問題,可以讓學生先列舉出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然后分析這些想法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最后得出結論。
探究活動3(教材第88頁):“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為什么會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能不能產生先進的社會意識?為什么?”
242
對于第一問,可以從兩個角度思考:一是我國的社會主義處于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和文明進步程度還沒有達到理想的程度,在這一基礎上產生的落后、腐朽的思想還會存在,有其現實基礎,可以列舉一些實例來說明;二是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還會通過各種途徑在很長的時期內影響人們,如書籍、迷信活動等,這正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