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教案
240
那么,社會發展規律到底是什么?教學設計仍然從教材提供的材料人手,從兩幅插圖“‘地獄’的情景也是現實生活的寫照”、“每個人心目中的上帝”和文字引出問題,即思想與現實的關系是怎樣的?此處學生可以討論,發表各自的見解。教師最后引導學生得出結論,也可以用恩格斯的名言作為結論,說明思想是現實的反映。此處可以直接連接“專家點評”,并列舉事例說明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這一環節的教學是最生動的部分之一,它可以促進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常見現象背后的東西,可以把學生生活中存在的現象,成為學習過程的重要資源。例如,清明掃墓中,民間舊習俗要燒紙錢、紙車、紙馬等,好讓死去的人在“陰間”也享受世人的生活,這種對所謂“陰間”生活的想象,無非是人們現實生活的一種折射,根源在于現實的社會生活。又如,近年來,隨著信貸消費的興起,“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已成為人們新的消費觀念。這種消費觀念的變化歸根到底是由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有了巨大的變化而引起的。可以讓學生舉出類似的事例并加以說明。通過學生討論,引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結論。然后,再設問,引出新的問題,即在同一個時代中生活的人們為什么會形成不同的思想觀念?這是一個深刻的問題,回答這個問題,可以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連接“專家點評”來解決,即教師直接講授,另一種可以是引導學生從社會歷史或生活現實的具體現象人手,進行分析、概括,得出結論。例如,老板與職工、生產者與消費者、農民與工人、學者與普通勞動者等,他們思想觀念存在差異,源于他們在經濟活動中的關系不同,生活的社會環境、職業、學歷等不同,因此,思想觀念也就不同。建議教師嘗試采用第二種方法。
在回答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初步了解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概念,引入“相關鏈接”,但無需對概念進行深入分析。然后,教師通過教材的設問,進入下一個教學內容,即: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教材關于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安排仍然體現著從問題人手,探索性學習的思路。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為什么會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能不能產生先進的社會意識?為什么?這里仍然需要學生運用自己的歷史知識回答這個問題,這兩個問題都是要學生通過對事例的分析,得出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結論。
關于社會意識的作用,同樣從具體事例人手,通過典型事例,說明不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不同。例如,關于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關系的認識,過去人們把市場經濟等同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是對立的。鄧小平則大膽實踐,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種認識上的變化給中國歷史帶來巨大的變化。這說明什么?教師引導學生得出:對市場經濟不同的認識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發展產生了完全不同的作用。請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力爭引導學生從事例中進行概括,自己得出結論,以實現新的教學理念。
第一目最后強調一個十分重要的觀點,即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是本目教學的難點之一。教材提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一觀點,主要是說明人們的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而將人們的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聯結在一起的則是人們的實踐活動,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活動最重要的是生產活動,正是在生產活動中,產生了人們之間的經濟關系,決定了人們的思想觀念的內容。人的觀念性的東西,只能在人的社會生活,即人們的實踐活動中去尋找。(參考“重點、難點問題分析”中的“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