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教案
229
第二問主要是從正面說明馬克思主義能夠發現社會規律的原因,這就是從實踐出發認識人類社會,用實踐的觀點考察人類社會,找到了以物質生產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存在。這就克服舊的社會歷史理論對社會歷史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思想動機層面的局限性。馬克思為什么能夠用實踐的觀點考察人類社會呢?這是由當時的社會條件決定的。
第二個探究活動,是為了說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共有兩問。第一問是讓學生思考宗教所描繪的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的關系,第二問是讓學生思考一些虛假的歪曲的社會意識和人們的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兩問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一個結論,這就是:各種各樣的社會意識,包括歪曲虛假的社會意識,無論其主觀色彩多么濃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種神秘的外衣,歸根到底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第三個探究活動,是為了說明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即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具有不同步性,各種不同的社會意識形式之間可以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共有兩問。第一問是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會有社會存在先進但社會意識卻是落后的這樣的情況,第二問是為了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會有社會存在落后但社會意識卻是先進的這樣的情況。這兩問的共同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認識到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之間并不是亦步亦趨、絕對統一的關系,二者具有不同步性,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二目,社會基本矛盾運動。這一目設計了三個探究活動。
第一個探究活動,是為了讓學生思考馬克思發現社會歷史規律的思維行程。共有兩問。第一問主要是讓學生思考馬克思發現社會歷史規律、揭開社會歷史之謎的基本過程,即要創造歷史首先就要生活,要生活下去就需要物質生活資料,要有物質生活資料就需要物質生產的實踐。馬克思解開社會之謎的關鍵正在于找到了物質生產實踐。第二問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對經濟因素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的思考,感受物質生產在社會存在和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領會實踐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個探究活動,是為了說明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共有一問。這一問主要是讓學生思考為什么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人在實踐活動中提高了自身的素質,更新了勞動資料,開辟了新勞動對象。這些變化必然會引起人和勞動資料、勞動對象關系的改變,人和勞動資料、勞動對象關系的改變又會引起人們在生產、交換和分配中的地位的改變。這就是人的實踐活動引起生產力的變化,生產力的變化發展又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的基本過程。
第三個探究活動,是為了說明變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必要性。共有一問。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和思考,認識到要發展生產力就需要改變生產關系中同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環節和方面、上層建筑中同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環節和方面,并進一步思考進行這種變革的原因,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