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教案
社會歷史觀是人們對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社會及其歷史發展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關系的問題,這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社會歷史觀領域中的貫徹和應用。依據人們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唯心主義歷史觀一直占據統治地位,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確立之后,才出現了真正科學的社會歷史觀,這個歷史觀就是歷史唯物主義,也稱為唯物史觀。
2.生產方式
生產方式是人類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方式,也叫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它是人類社會生活的物質基礎,是社會不斷發展和前進的決定力量。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
3.社會生產力
社會生產力,即人們通常所說的生產力,生產力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改造自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它是由人(勞動者)和物(生產資料)這兩個因素構成的,科學技術也是生產力,而且是越來越重要的生產力。在生產力中,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是首要因素。因為勞動者是生產力的主體,是生產工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勞動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物質標志。生產力是社會生產方式中最積極、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起著主要的決定作用。
247
4.生產關系
社會生產關系,即人們通常所說的生產關系,它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相互結成的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系。生產關系的內容包括三個方面: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生產中所處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分配關系,即分配形式。在這三個方面中,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的方面,它決定了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決定了產品的分配形式。
5.社會形態
社會形態是指建立在一定生產力之上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這種統一是具體的、歷史的、復雜的。在每一個社會形態里,都有一種生產關系占主要地位,規定著這個社會經濟基礎的主要特征,也規定著這個社會的上層建筑的主要特征。
6.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是指一定歷史階段上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所謂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各方面的總和,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以及產品分配形式三個方面。這個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方面就構成了一個社會的現實基礎。
7.上層建筑
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設施和社會意識形態。上層建筑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它包括意識形態、制度和設施。在階級社會里,政治法律制度,包括軍隊、警察、法庭、監獄、政府部門、黨派等國家機器和政治組織,體現著人們的政治關系。國家政權是上層建筑的核心。適應經濟基礎的社會觀點、思想體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體現著人們的思想關系。
上層建筑的主要表現:一定的制度、設施,是以一定的意識形成為指導建立起來的;一定的意識形態又總是要求建立相應的制度、設施,憑借一定的手段和工具,使它得到廣泛的傳播,在社會中成為支配人們的強有力的精神力量;一定的制度、設施一經建立,又會反過來影響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