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教案
235
層建筑的變化和發展方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不只是消極、被動的適應,它能夠反作用于經濟基礎。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集中表現在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可以說,上層建筑服務于經濟基礎的性質,促進自己的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完善,或者維護落后的腐朽的經濟基礎,使它免于滅亡。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這一運動遵循的規律就是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狀況。一般來說,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生產關系(經濟基礎)的變革,代表新的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即經濟基礎,必然要求建立與自己發展要求相一致的上層建筑,并為其自身的發展服務。所以,當經濟基礎發展變化時,上層建筑必然發生變化,這是客觀規律的必然要求。理解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這一規律,有助于我們深刻理解我國進行的改革,改革不僅是改革生產關系中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合的部分,也是改變上層建筑中與經濟基礎發展不相適應的部分,使上層建筑更好地促進經濟基礎的完善和發展,更好地為經濟基礎服務。
(4) 關于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在學習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之后,有必要對人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進行概括。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構成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兩對矛盾存在于一切社會形態中,貫穿每一個社會形態,制約著其他各種社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生產力的變化引起生產關系的變化,導致整個生產方式的變化。經濟基礎的變化要求上層建筑的變革,并導致整個社會形態的變化。上層建筑服務于經濟基礎,而經濟基礎,即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就是在這兩對矛盾的相互作用中不斷地向前發展的。, 兩對基本矛盾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平列的。其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更為基本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物質根源。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生產方式發展和變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括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在內的整個社會形態發展和變革的根本原因。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所以,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不僅遵循它自身的運動規律,而且服從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總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制約著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的解決,又有賴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的解決。
4.社會發展的總趨勢
學習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類社會基本矛盾及發展規律的理論,最終是要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有正確的認識,并以這種認識為指導,正確理解當代社會發展問題。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總趨勢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重點掌握以下幾個問題。
(1) 什么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即: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總趨勢的正確表述。要求學生掌握教材內容就可以了,即: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