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教案
第二,康德反對牛頓以來一切運動都是由于外力推動的傳統觀點,堅持從自然界的物質運動本身來說明宇宙的變化和發展,從而使科學從外因論的形而上學的泥沼中走了出來。牛頓由于形而上學思想的束縛,只看到引力相互作用,沒有看到有引力必有斥力,又沿外力推動一切的錯誤思路走下去,所以必然無法解答行星繞日運動的切向力從何而來的問題。康德則不然,他看到了有引力必有斥力這一思想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但恩格斯指出:吸引和排斥在這里不是被看作所謂“力”,而是被看作運動的簡單形式。究竟有沒有所謂“斥力,,存在,在科學界是有異議的,物質與運動的不可分割性,并認為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從它本身得到說明。康德的辯證法思想幫助了他,使他看到了斥力的作用,并用引力和斥力的相互作用來說明星云物質是如何在既吸引又排斥的矛盾過程中形成太陽系的。他說:“我十分謹慎地排除了一切任意的虛構。我在把宇宙追溯到最簡單的混沌狀態以后,沒有用別的力,而只是用了引力和斥力這兩種力來說明大自然的有秩序的發展。”他還用引力和斥力的矛盾來說明恒星世界的運動和發展,他說:“表現在排斥和吸引相互斗爭中所引起的那種運動”,“好像是自然界的永恒生命”。所以,恩格斯指出:“康德早已把物質看作吸引和排斥的統一體了。只有這樣,在康德那里,對立統一就不是個別現象,而是自然界發展的普遍規律了,這是辯證自然觀的基本出發點。”
第三,康德反對宇宙神創論和宇宙不變論,吸收了古希臘哲學關于一切皆變的辯證法觀點,認為物質的宇宙處在永恒不息的生成、發展和滅亡的過程之中。康德認為,一切都有其起源和時間上的歷史,“各個世界和一切自然物一樣,都有一個盡頭”,太陽系和一切恒星都是有生有滅的,宇宙的這一部分在毀滅著,另一部分卻正在新生。恒星產生于混沌的星云之中,又會變成新的混沌狀態,“自然,同樣又會從這企新的混沌中很容易地恢復起來,而把從前的結合更新一番”。總之,康德回到了古希臘辯證學者的觀點之上,把永恒的產生和消滅概括為自然界的普遍規律。沒有這一辯證自然觀的基本思想,在康德那個時代,是根本不可能想象到太陽系的起源和滅亡問題的。
可以這樣說,康德是近代哲學史上試圖在唯物主義基礎上恢復古希臘辯證思想的偉大先行者。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在當時天文學的成就之上提出在僵化的自然觀上沖開第一個缺口的星云假說,并提出宇宙天體結構層次無限和別的行星上也可能產生人類的設想。盡管康德后來的哲學陷入了二元論和不可知論,但是他在自然科學,特別是這一功績,以及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在他提出星云假說時的指導作用卻是不可否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