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教案
哲學不是“單純的思辨”,不是“貴族或有閑階層的奢侈品”,而是人類認識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
12
哲學依賴于實踐。哲學研究人和世界的關系,而人和世界的關系是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人類的實踐活動所提出的各種問題,構成哲學反思的最深厚的生活基礎和發展的動力。而且,哲學問題的真正解決以及解決得正確與否,都離不開實踐。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遇到過順境和逆境,總結和積累了多方面的經驗,正是在實踐中獲得的這些經驗才能引起人們的思考,提示人們遇到事情時應該怎樣做會更好,怎樣做會出現問題,經過日積月累,人們就聰明起來了。當人們把對事物的認識上升到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高度,就形成對世界一般的觀點和看法,用這個世界觀和方法論自覺指導實踐活動,人們就會變成有智慧的人,聰明的人。如果沒有實踐活動,人們不與外界打交道,就不會思考這些問題,就不會有哲學的智慧。誠如馬克思所說:“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56頁,1995年第2版。)
實踐需要哲學。人的實踐活動區別于動物的本能活動的一個重要的標志,就在于它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自覺活動。活動目的的設定有兩個基本前提:對外部世界的正確把握和對人自身的需要的科學理解。哲學為活動者提供了一個包括人在內的世界圖景,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把握人與世界的關系,反映世界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從而為人們處理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提供一般的理論和思維前提。
此外,哲學作為方法論,是人們處理和駕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系的基本規范和準則。人類活動需要方法,不同的活動需要不同的方法。而任何活動,都需要哲學的方法,這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規范和準則。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們實踐的結果并不總是預期的。人類實踐活動的預期目的與現實結果之間的不一致,使對實踐結果以及整個實踐活動過程本身的評價成為必要。哲學以其獨特的批判功能對人們的實踐產生導向作用,幫助人們揭示活動失誤的根源,為人類克服錯誤、避免失誤,實現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指明了方向。,
強調哲學對實踐的最終依賴性,強調哲學要研究實踐中蘊含的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并不意味著哲學的獨立性被取消。相反,哲學之所以能夠對人類的實踐活動產生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因為哲學以其獨特的方式關注著實踐的發展,它將實踐活動中提出的問題加以提煉、過濾和升華,轉化為真正的哲學問題,繼而以真正的哲學思考來解決這些問題,以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
哲學的智慧來源于實踐,這是最根本性的,為什么又說它來源于人們對世界的思考和追問呢?
哲學產生于實踐,但人類的實踐活動并不能自發地生成哲學。只有當人們在實踐活動思考和追問世界時,哲學才會產生和出現。“世界從何而來?”“世界以什么樣的狀態存在?”“世界是否因為我而存在?”這些問題就是人們在實踐中對世界的認識和思考。這種追問和思考使人類的思維水平跳出了具體事物的局限,概括出關于世界普遍規律的認識,誕生了關于宇宙根本觀點的學問,使人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和水平。從哲學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出,哲學的每一步發展和前進都是人類在實踐活動中不斷追問、思考和概括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