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教案
11
為什么沒有譯為“智學”呢?因為哲和智,意義相同!稜栄拧泛汀斗窖浴范加小罢,智也”的說法,因此,譯為哲學或智學,其含義是一樣的。為什么省去了“愛”呢?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解釋是,知識和智慧屬于神,而不屬于人,他認為“智慧這個詞太大了,它只適合于神;但愛智這個詞倒適合于人。”“愛智是人的自然傾向!彼,人不可能擁有智慧而只能是追求智慧,人可以稱為“愛智者”,而不可以稱為“智者”。到了19世紀后半葉,人們對世界、對于知識和規律的看法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不需再通過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這時候“愛智之學”或“愛哲之學”中的“愛”字,就無多少實際意義了。
中國古代無哲學一詞,而有哲學之實!兑讉鳌氛f:“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边@里的道就是屬于哲學的范圍。“道學”、“理學”、“心學”、“義理之學”、“玄學”、“學術”等都是中國人言說哲學的特殊方式。
哲學作為智慧之學,無疑可以給人以智慧。但哲學的智慧和其他科學有所不同。哲學的智慧首先表現為一個人對宇宙、人生的正確把握和認識,即讓人正確地看待宇宙和人生,或如中國臺灣學者所言,“定位宇宙,安排人生”,或如馮友蘭先生所說,哲學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積極的知識,而在于提高心靈的境界。具體知識和哲學對于人的作用是不同的,“具體知識使人成為某種人,而哲學使人成為人!蔽覀儗W習科學知識,是要成為有專業技能的人才,而不管是什么樣的人,他都要生活,生活才是人之為人的最根本的意義和最后的歸宿。
哲學的智慧還表現在它可以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加美好。一個人有生活的指導和沒有指導是大不一樣。蘇格拉底說:“未經反省的生活是沒有價值的生活”,他認為這樣的生活還不如不過。同樣的境遇,同樣的條件,為什么有的人生命歷程中不斷獲取著快樂和成功,有的人卻總是身陷泥濘和坎坷;同樣面臨艱難和困苦,為什么有的人能夠笑對人生、應付.自如,有的人卻是唉聲嘆氣、怨天尤人。這里的問題就在于我們是否以正確的態度去認識和對待這個世界。說到底,就是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問題。在這一意義上,哲學又可以說是關于生活的藝術,它告訴人們什么樣的生活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幸福生活,如何才能獲得幸福的生活。在現實社會中每個人都在生活著,但與其說是“生活著”,毋寧說是“活著”,因為并不是每個人都懂得什么才是幸福,并自覺地反思自己現有的生活,以追求更美好的人生。
哲學的智慧來自生活和實踐,來自人們對世界的深深的關注和思考,來自于對人類命運的關切。有了這種思考和關切,中國的先哲才會“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才會自覺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有了這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馬克思才會思考資本主義社會的出路,探尋人類解放的道路,創立關于人類解放的學說——馬克思主義哲學。
2.哲學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產生于人們對世界的追問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