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選讀》課文解讀與文言練習詳解
<文言練習>
四、解釋下列詞語。
黨:《說文解字》:“黨,不鮮也。”但這本義不通用,用其后起之義,即古代地方戶籍編制單位,五百家為一“黨”。引申為“親屬”、同類朋輩、等類、偏私偏袒及政黨等義項。所以,“群而不黨”(偏私偏袒),“各于其黨”(類別),“黨同伐異”(同類、朋黨),“鄉黨”(鄉里),“黨派”(政黨)。
比:《說文解字》:“比,密也。”引申為親近、齊同、并列、相連相接等義項。所以,“比而不周”(親密,這里指不正當的勾結),“比肩而立”(并列),“鱗次櫛比”(相連),“比及”(相接)。
與:《說文解字》:“與,黨與也”,本義指朋黨,引申為盟國、友邦、隨從、親近、允許、支持、同類、等待、交往、給予等義項。又作介詞(與名詞構成介詞結構)、連詞(連接名詞、代詞及句子,表示并列)。又同“歟”,作句末疑問語氣詞。所以,“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前一與作連詞,后一與參與,這里作事君),“歲不我與”(等待),“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兩個與均作親近、交往解),“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參與)。
道:《說文解字》:“所行道也。”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路程、行程、取道、經過、種類門類、方位、方法、技藝、宇宙萬物本原、事理、規律、政治主張與體系、好的政治措施和主張、道德道義、講述、知道、實施實行、疏通引導等義項。所以,“忠告而善道之”(講述),“道之以政”(實施、實行),“道千乘之國”(取道、經過),“志于道”(正道,好的政治主張),“中道而廢”(道路)。
五、分類整理《論語》中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格言、熟語、成語,豐富自己的語言。(略)
九、出辭氣遠鄙倍
<課文理解>
本章論述人們交往中的語言文明和語言技巧。孔子重視個人禮儀,“禮”的內在蘊涵是“德治”的基礎,根植于道德,而其外在表現則是人的禮儀、禮節、禮貌。其中說話是人與人交往的主要形式,也是一個人“禮”的主要體現。所以《論語》中有不少關于這方面的論述,包括人的交談語言要文明、遠離粗俗,要出于誠信,出于真情,要把握說話時機,掌握分寸,說話內容既要抓住要害,表達簡潔,又要一定的文采,委婉動聽,要針對不同的聽話對象,善于與不同人交談等。說話態度要真誠、謙恭,有理有節。“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引孔子言),孔子又以“盡善盡美”作為評論文章、藝術、說法的標準。這些對我們今天都有啟發意義。
<課文解讀>
一、孔子既反對巧言令色,又追求語言的敏捷得體,這兩者區別在哪里?孔子的主張對我們今天從事語言交際有什么啟示?
兩者的區別在于說話的出發點和內容,前者是虛情假意,所謂“鮮矣仁”;而后者則出于“仁”的目的,以誠信為本。啟示我們今天要重視語言交往,重視表達說話能力培養。新課程《標準》對說話能力有專門要求。語文能力“聽、說、讀、寫”,其中“說”是口頭表達,“寫”是書面表達,現代社會中,兩者同等重要。
二、孔子在文化教育和主持禮儀時為什么要用“雅言”?你對學習和推廣現代“雅言”——普通話有什么看法?做得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