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選讀》課文解讀與文言練習詳解
<課文解讀>
一、古人講求“進德修業”。從孔子和子夏等人多次談到的“好學”表現看,他們所說的“學”,側重于“進德”、“修業” 哪一個方面?“樊遲請學稼”,為什么遭到孔子的訓斥?
側重于“進德”。他們十分強調學習目的:“君子學以致道”;“君子謀道不謀食”,要認為“君子儒”。在他們看來,學習“道”,即能從根本上改變人的境界,引導百姓,成就“文武之道”(實現周禮)。而“修業”主要是技術層面上的,就像“百工”,只能“成其事”,達不到“道”,所以反對樊遲放棄“禮”、“道”的學習去學“稼”這樣技術操作層面上的事。過去理解為孔子看不起勞動?鬃诱搶W有兩個概念,一是“器”,即把純粹的知識積累起來;一是“道”,上升到道德、規律層面,他提出“君子不器”,要高層次的學習。
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內涵深邃,充滿哲學智慧。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這句話至少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學海無涯,知識的探求是無盡的,促使人一生中不斷學習,不斷追求,永不滿足。毛澤東曾在《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的哲學文章中指出:人類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歷史,掌握了某一方面規律后,又有更多的未知在等待我們。二是告訴我們正確的學習態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不懂裝懂。只有承認自己不懂,才能去追求學習,所以那些人才是真正聰明的人。否則只能停留在“不懂”上。
三、胡適曾經指出,像1·10章“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這句話,竟使用了將近十個虛字,“這是把說話完完全全記錄出來的緣故”。這些虛字的使用,不但使句子顯得活潑多變,舒展自如,而且生動地描繪了人物的口吻語調,表現了人物的神情態度。如上例,句中的“也”所表示的語氣的停頓,顯示了子貢的從容不迫,表推測的語氣副詞“其諸”與疑問語氣詞“與”連用,以委婉的語調表現了子貢的自豪。試再舉幾例作簡要說明。
如7·5章“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一句,“甚”,是個表程度的副詞,它還可充當謂語;“矣”,是用在陳述句后的語氣詞,這里表示出對自己“衰”變化的驚訝和感嘆!耙病,是用在判斷句或陳述句后,表示肯定、強調的語氣。下句的“矣”同樣用在形容詞謂語“久”的后面,表示強烈感嘆。兩個“矣”又作為謂語前置,更突出感慨的強烈。
又如11·26,“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這是孔子循循善誘學生言志的一段話,大量的虛詞將孔子善于啟發學生說出自己見解的教學方法表現出來!耙浴,介詞,這里表“因為”;“乎”,用在句中,相當于介詞“于”,表示“比較”;“毋”,否定副詞,常用在祈使句中,有勸阻之意;“以”同前,介詞,下省略“長乎爾”的賓語;“則”,連詞,表強調。“也”,句尾語氣詞,肯定語氣,模仿學生背后的意見;“如”,假如,連詞;“或”,無定代詞,“有人”,代表自己;“則”,連詞,與“如”相對,“那么”,是一句假設復句;“何以”,疑問代詞與介詞結合;“哉”,語氣詞,有反問的語氣在,表示孔子給學生機會,學生應該大膽發表意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