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選讀》課文解讀與文言練習詳解
<文言練習>
四、關于“攻乎異端,斯害也已”一章,人們理解不盡相同。比較以下幾種較有代表性的說法,說說各家對“攻”字、“已”字是怎樣理解的。
1、朱熹《論語集注》引范氏:“攻,專治也。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異端,非圣人之道,而別為一端,……專治而欲精之,為害甚矣。” 朱熹引述范氏之言,認為“攻”即研究、鉆研之意。“已”作語氣詞,與“也”相連,表示肯定的語氣。按這樣理解,是說一個人如果鉆研不好的學問知識,那么危害就大了。范氏還舉例說明:“如楊墨是也。其率天下至于無父無君。”認為楊子“為我”與墨子“兼愛”是“無父無君”的“異端”。
2、蔡節《論語集說》:“君子在明吾道而已矣。吾道既明,則異端自熄。不此之務,而徒與之角,斯為吾之害也已。” 這里的“攻”作“批判”理解, “已”跟上面理解一樣。意思是:君子只要鉆研、宣揚自己正確的道就行了,(用不到去批判攻擊異端邪道),弘揚正道,異端自然就沒有市場了。(如果)去批判攻擊異端,(那么),反而造成危害了。
3、楊伯峻《論語譯注》:“批判那些不正確的議論,禍害就可以消滅了。” 這里的“攻”作批判、攻擊解。“已”表示消滅、沒有了。楊伯峻認為:“《論語》共用四次‘攻”字,像《先進篇》的‘小子鳴鼓而攻之’,《顏淵篇》的‘攻其惡,無攻人之惡’的三個‘攻’字,都作‘攻擊’解,這里也不例外。”“已,應該為動詞,止也。因之我譯為‘消滅’。”
十一、誨人不倦
<課文理解>
本章是論述學習的態度、方法及教學的態度和原則。孔子重視學習內容的選擇,重視環境對人的影響,提倡啟發式、因人而異的教育教學方法等,都對后世產生重大影響,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課文解讀>
一、孔子一方面說“性相近,習相遠”,一方面又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兩種說法之間有什么矛盾?從孔子的整個言行看,他實際更傾向于哪種觀點?
這兩種說法,在孔子整個《論語》論述體系中,是不矛盾的。
對于前一段,《論語集注》中認為:“此所謂性,兼氣質而言者也。氣質之性,固有美惡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則皆不甚相遠也。但習于善則善,習于惡則惡,于是始相遠耳。”又引用“程子”之論:“此言氣質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則性即是理,理無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
對于后一段,《論語集注》說:“此承上章而言。人之氣質相近之中,又有美惡一定,而非習之所能移者。”又引“程子”之論:“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語其性則皆善也,語其才則有下愚之不移。所謂‘下愚’有二焉:自暴、自棄也。人茍以善自治,則無不可移,雖昏愚之至,皆有可漸磨而進也。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棄者絕之以不為。雖圣人與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謂下愚也。然其質非必昏且愚也,往往強戾而才力有過人者,商辛是也。圣人以其自絕于善,謂之下愚。然考其歸,則誠愚也。”
這里,把“上知(智)”與“下愚”作為一種“氣質”,即人的個性(不是本性),認為“下愚”是指那些自暴自棄的人,即自己不愿學習的人。這些人并不愚笨,相反“才力”有“過人”,如商朝紂王。因為不肯學善、向善,所以“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