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選讀》課文解讀與文言練習詳解
譯文:
孔子在陳國時,有一只鷹墜在陳侯的庭院里死了。楛木做的箭射穿了它的身體,箭頭是用尖石做的,箭有一尺八寸長。陳惠公派人帶著這只鷹,去到孔子住的館舍詢問。孔子說:“這只鷹來得很遠呢,它身上的箭是北方肅慎氏制造的。從前周武王打敗了商,開通了去南北方各少數民族居住地區的道路,命令他們各自拿出本地的土特產進貢,使他們不忘記各自所從事的職業。于是肅慎氏就向周天子進貢楛矢和石砮,箭長一尺八寸。武王為了公開表明他使遠方民族歸附的威德,告示后人,讓他們永遠看到自己的權威,所以在箭尾扣弦處刻上‘肅慎國進貢之箭’的字樣,送給大女兒,并隨嫁給虞胡公而帶到他所封的陳國。古時候,帝王把珍玉分給同姓,用來表示血緣的親近;把遠方的貢品分給異姓,使他們不忘事奉天子。虞胡公是異姓,所以把肅慎國的貢品分給了陳國。國君如派管事的去舊府里尋找,大概還能找到。”陳惠公于是派人尋找,果然在用金裝飾的木盒里發現了楛矢,像孔子所說的一樣。
1、陳的始祖是舜后虞遏父的兒子胡滿,周武王將大女兒嫁胡滿,封于陳。所以胡滿是舜的后代,周武王的女婿。
2、陳在舊府的“金櫝”(鑲金的柜子)中找到肅慎氏之矢。這種矢是當年周朝平定肅慎,肅慎進貢,周王賜給異姓諸侯,以表示異姓諸侯不忘向周朝臣服進貢。
砮:石頭磨成的箭頭。 尺有咫:一尺八寸長。有,又。咫,古代八寸為“咫”。
館:旅館。 方賄:各地諸侯進貢的財物。 監:監視、督察。
銘:將字刻在石頭或金屬器皿上。 括:箭桿。 分:給予。 故府:舊府,原來的府第。 金櫝:外面鑲金的箱子。
關于儒家經典《四書五經》:
先秦時有“六藝”(學習課程):禮、樂、射、御、書、數。配有教材《詩》、《書》、《禮》、《樂》、《易》、《春秋》,《莊子》中稱為“六經”(此“經”與后來的“經”不同)。
西漢時,尊儒,將儒家經典稱為“經”,設“五經博士”研究傳習,由于“樂”失傳,所以稱“五經”:《詩經》、《書經》、《易經》、《禮記》、《春秋》。
東漢時加《論語》、《孝經》,成為“七經”。
唐時,將《禮記》分成《周禮》、《禮儀》、《禮記》三禮,將《春秋》三傳列入,作為科舉考試內容,稱“九經”:《詩》、《書》、《易》、《周禮》、《禮儀》、《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后又增加《論語》、《孝經》、《爾雅》,成為“十二經”。
宋時又加《孟子》,成為“十三經”。清代有《十三經注疏》,將原文及前人的注疏合刻,成為儒家經典集大成之作,被認為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典籍”。
南宋朱熹又將“三禮”合并,并從《禮記》中抽出《大學》、《中庸》兩章,加上《論語》、《孟子》稱“四書”,又將《周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稱為“五經”,加以“章句”(注疏)、“集注”(綜合前人評價),成為“四書五經”。
十五、敬鬼神而遠之
<課文理解>
本章介紹孔子對待自然、神鬼的態度。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認為“孔子是不迷信的”,“孔子是懷疑鬼神的存在的”,并認為“孔子為什么沒有迷信思想,這和他治學態度的嚴謹很有關系”。所謂“敬鬼神而遠之”,是指心中有一定“敬畏”,這樣做事說話,有一定的禁忌,但更關注現實,關注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