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選讀》課文解讀與文言練習詳解
9·5章中,孔子在被匡人拘禁的情況下,毫無畏懼,以周文化代表自居,相信自己的個人人格和主張,最終脫圍。在17·1章中,陽貨以自己官職自大,在孔子面前高傲自踞,所以用命令式的口吻對待孔子。但孔子不卑不亢,面對陽貨“實用主義”的勸說自己出仕,委婉拒絕,孔子渴望被任用,但不愿為了個人利益而犧牲原則,所以他躲避陽貨,實在躲避不了,假意允應出仕。
三、孔子主張在修身上要“近取譬”(推己及人),其實他在言談中也是很注意“近取譬”的。17·7章就有一連串“近取譬”的句子,把這些句子找出來,說說它們表現了孔子怎樣的態度和心理。如果把這些句子換成陳述句,表達效果會有什么不同?
17·7章中孔子回答子路的話,用比喻和反詰表示自己不怕危險,愿意去與有野心、有實力的叛臣見面,表現出孔子不以自身安危為重、反對佛肸違背“禮”、以下犯上行徑的無畏精神,給學生樹立了堅持理想原則、不怕一切的人格魅力。他回答學生時用比喻、反詰,更能體現出一種義無返顧、不容置疑的力量,用陳述句是表達不出的。
<文言練習>
四、解釋下面語句中加點詞語。
1、“從者見之”中的“見”,是使動用法,即孔子的隨從者使(儀封人)謁見了孔子。而“天下有道則見”中的“見”即“現”,出來當官,與下面的“隱”相對。
2、“邦有道,則知”中的“知”通“智”,與下面的“愚”相對;“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中的“知”,了解。
3、“男有分,女有歸”中的“歸”指女子出嫁(古代認為女子屬于夫家,所以出嫁猶如“歸”);“歸孔子豚”中“歸”通“饋”,贈送。
4、“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中的“與”作動詞用,參與;“歲不我與”中的“與”也作動詞,等待(此句為賓語前置)。
5、“求善賈而沽諸”中的“沽”,“賣”(出售)解;“沽酒來何遲”中的“沽”,“買(酒)”。
五、給下面短文加上標點:
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 “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
莊子釣于滁水(1),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2),曰:“愿以境內累矣(3)。”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己三千歲矣,王中筒而藏之廟堂之上(4)。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5)?”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莊于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
注釋](1)濮水:水名,在今山東范縣境
(2)楚王:指楚威王。往先:前往致相邀之意,表示對賢人的禮遇。
(3)愿以境內累:此句為二大夫代表楚王向莊子所致之同,意為愿把國事相累于先生。也就是請莊子去作官的含蓄說法。《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載:“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聘之,許以為相。”即此意。
(4)巾筒(sì):笥為竹箱之類。意為把龜骨放在竹箱里,再蒙上中被。廟堂:大廟之明堂,為古代君主與群臣議政和舉行祭祀儀式之處。
(5)曳尾于涂中:拖著尾巴在泥中爬行。比喻生之微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