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選讀》課文解讀與文言練習詳解
1、能寫出不同個性和人物心理。如用“率爾”寫子路的冒失直率,搶著發言。用曾皙彈琴,老師問到才“鏗爾,舍瑟而作”寫其從容平和的心態和舉止穩重。用“喟然嘆曰”寫孔子聽完曾皙言志后的內心等。
2、孔子的循循善誘、啟發開導。他能結合自身,拉近與學生距離,表現平等,消除學生過慮,引導學生發言言志。
3、對學生回答善于不同評價,即使對他不滿意的回答,也不直接批評,用神情來表達。肯定贊揚也用“喟然嘆曰”表達。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
<文言練習>
四、本章使用了兩個“爾”為詞尾的形容詞;用“率爾”寫子路的冒失,用“鏗爾”狀推瑟之聲,都很形象傳神。《論語》重視運用形容詞描摹情狀,這類形容詞有些是疊音詞,如“文質彬彬”、“小人常戚戚”,有些則帶有“爾”、“乎”、“然”、“如”、“焉”等形容詞詞尾。試對已經學過的《論語》中的狀態形容詞作簡單歸納。
用疊詞的如:“滔滔者,天下皆是也”(18·6)
用形容詞詞尾的如:“野哉,由也”(13·3) “不曰堅乎”、“不曰白乎”(17·7)
“夫子憮然曰”(18·;6) “鄙哉,硁硁乎”(14·39) “斯遠暴慢矣”、“斯遠鄙倍矣”(8·4) “莞爾而笑”(17·4) “喟然嘆曰”(9·11)
既用疊詞又加詞尾的如:“郁郁乎文哉”(3·14) “恂恂如也”、“侃侃如也”、“訚訚如也”(10·1)
五、閱讀下面短文,完成各題。1、找出文中“儒先”的臆度之言,說說這種“臆度”表現在什么地方。 2、“徒誦其言”、“已知其人”,這兩個字指代的是誰?
人皆以為孔子為大圣,吾亦以為大圣;皆以老、佛為異端,吾亦以為異端。人人皆非真知大圣與異端也,以所聞于父師之教者熟也;父師亦非真知大圣與異端也,以所聞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與異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則吾不能”,是居謙也;其曰“攻乎異端”,是必為老與佛也。
儒先以臆度而言之,父師沿襲而誦之,小子朦聾而聽之。萬口一詞,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誦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強不知以為知”,而曰“知之為知之”。至今日,雖有目,無所用也。
余何人也,敢為有目?亦從眾耳。既從眾而圣之,亦從眾而事之,是故吾從眾事孔子于芝佛之院。 (<明>李贄《題孔子像于芝佛院》)
譯文:
人們都認為孔子是‘大圣人’,我也認為孔子是大圣人;人們都認為老子、佛教是‘異端邪說’,我也認為老子、佛教是異端邪說。人們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與異端邪說的區別,是從父親和老師的教導中熟知的;父親和老師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與異端區別,是從儒學先輩的教導中熟知的;儒學先輩也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與異端區別,是孔子說過這樣的話語。孔子說“要成為圣人我是不能夠的”,這是孔子自我謙虛的話;他說“攻擊異端邪說”,一定是指老子與佛教的觀點。
儒學先輩們根據自己的主觀臆斷猜測講授孔子的著作;父親和老師沿襲儒學先輩們的觀點朗誦記憶著孔子的著作;學生們朦朦朧朧的聽著記著。大家的意見都一致,沒有破舊立新的,上千百年來同一個格律,自己還不知道。不說‘僅僅朗誦他的話語,’而說‘已經知道了這個人了’;不說‘勉強把沒有弄懂當作弄懂了’而說‘弄懂了就是弄懂了’。時至今日,雖然有批判發現的眼光,也沒有發揮它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