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選讀》課文解讀與文言練習詳解
“廢”:《說文》:“廢,屋頓也。”指屋子傾圮無用。引申為破敗、墜落、停止、廢棄、沮喪、殺害等,也引申為人長久不愈的疾病、殘廢。文中即此義。
“疾”:《說文》:“疾,病也。”引申為禍害、缺點毛病、痛、疾苦、病殘之人、痛恨、妒忌、擔憂、急速等義,文中作“病殘之人”。
“貨”:《說文》:“貨,財也。”引申為貨物商品、貨幣、賄賂、買賣等,文中用其本義,財物。
“身”:《說文》中指人的身體,引申為生命、畢生、自身、自己、親自、體驗、實行、擔任、身份等,文中指“自己”、“自身”。
二、 克己復禮
<課文理解>
本章選擇孔子關于“禮”的一些論述,具體對“禮”的內涵及如何達到“禮”作了闡述。前面談過,孔子所說的“禮”,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在他認為,“禮”(制度)的完善是根本,所以他推崇理想中的“周禮”。西周面對當時社會紛爭(主要是國君、諸侯的權利爭奪),建立以“宗族嫡長繼承制”、“等級制”為核心的“周禮”,來鞏固社會秩序。而到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這種制度受到沖擊,所謂“禮崩樂壞”,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復禮”。這就要求個人以“禮”為規范,不違規逾矩。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孔子的這一理論有助于社會的穩定。但后世統治者借此強化自己絕對統治,作為壓迫百姓的手段。
<課文解讀>
一、在孔子看來,禮和仁是什么關系?試結合課文有關章節,談談你的理解。
在孔子看來,“禮”,是一種制度、規范,而“仁”則是“禮”的基礎和體現。對統治者來說,要實行“仁政”;對個人來說,要以“仁”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出發點和準則。離開了“仁”,也無所謂“禮”了。本節語錄,圍繞這兩方面展開。
二、宋儒說克己復禮就是“明天理,滅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
孔子所說的“克己復禮”,是在承認個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礎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約束自己,達到“禮”所規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還是正名分,定等級,而漢代統治者則發展為“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而宋以后,又將維護統治者的意志強化為“天理”,特別是明代后,更絕對否定了個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實行封建專制統治。
對于宋代“天理人欲”之說,現在不少專家研究認為,宋儒還是肯定人的正常欲望需求的,如朱熹認為“飲食者,天理也;求美味,人欲也”,“飲食男女,固出于性(天性)”,因此,人們正當的欲望不是“人欲”,而是“天理”,只有違背仁義禮智信的“窮口腹之欲”,才是需“去”的“人欲”,故他又說:“修德之實,在乎去人欲,存天理”。同時,朱熹之說不僅僅針對一般百姓,更針對統治者,提出“正君心是大本”,認為大臣的責任是“格(規范)君心之非(不對之處)”。朱熹被宋孝宗罷官,其著作被禁,其學被稱“偽學”,朱熹等59人被定為“偽學逆黨”,也正說明朱熹理論也是針對統治者的。到了明代,朱元璋等曲解其說,更成為專制統治的理論。
三、“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見周公”都是主謂倒裝句。這種倒裝句方式表達了孔子怎樣的心情?《論語》里類似的倒裝句還有不少,比較一下現實生活中書面語言和口語中倒裝句使用頻度的區別,說說這種現象反映了《論語》怎樣的語體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