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選讀》課文解讀與文言練習詳解
這是朱熹給朋友陳師中的一封信。從信中意思看,朱熹與陳師中、自明是朋友,又都信奉北宋“二程”的理學。陳師中之父陳俊卿曾當過宰相,陳俊卿女兒(陳師中妹妹)嫁與自明。自明去世后,其妻子立志守節。此書信即贊揚、勸導此事!傲钆堋,“令”對對方尊稱,“女弟”,妹妹!柏┫唷保戈悗熤懈赣H,稱官職表示尊重!袄闲掷ブ佟,指陳師中兄弟,與朱熹平輩,又是較密切朋友,所以稱“老兄”!耙链ㄏ壬狈Q“二程”中的程頤,“伊川”既是地名,又是程頤之號,表示尊稱。
行:離開、離去。 期(jī):周年。 痛恨:悲痛、遺憾。 向來:自從、向來。
喻:明,指著作。作書以明古今之事。 獎勸:獎掖、勉勵。 扶植:幫助、培養。
成就:完成、實現。 贊成:贊同而幫助成功。 辱:表示謙虛的副詞,用于指稱自己。
十二、高山仰止
<課文理解>
這一章多方面展示了孔子的為人和性格,從中可以看出他富有人情味、善于識人、善于引導教育人、關心學生、堅持原則和志向的人品和道德操守。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詩經·小雅·車轄》。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專門引以贊美孔子:“《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睗h鄭玄注解說:“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鄭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是人們行動的準則。宋朱熹則解釋說:“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朱熹的“高山”,就說是人們平時仰望的高山,沒有什么喻義;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說大道可供人們行走。一個崇高得可以,一個直白得可以。對“止”,都解釋為語助詞,看來沒有什么異義。
<課文解讀>
一、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孔子師生之間關系和你周邊的情況,以“我心目中理想的師生關系”為題,作2——3分鐘的演講。(略)
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亢直”。從本書的有關材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樣一個人?《論語》中子路的形象為什么顯得較為豐滿生動?
子路性格直爽、率直,說話、做事前往往缺乏細致思考,好說大話,如《侍坐章》中的回答。有時甚至分不清好壞,為人利用,如《季氏將伐顓臾章》中參與季氏的攻打顓臾。有時說話也缺乏分寸,如13·3章中說孔子“名分”之說“迂”,使得孔子也發火,說他“野”(粗魯)。但有時也很知禮,如18·7章中遇見丈人問路時“拱而立”等。由于《論語》中通過多角度地展示子路的為人,或通過孔子、或通過其他學生來看子路,而且在刻畫他的言語及行為時,極有個性色彩,白描傳神,如回答孔子提問時“率爾對曰”(《侍坐章》)。所以,子路形象較為豐滿生動。
三、《論語》中多疊句,如“觚哉,觚哉”、“使乎,使乎”、“歸與,歸與”、“天厭之,天厭之”等。說說這些疊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以及這種句子形式與《論語》語體特點的關系。 這些疊句使得人物說話的感情顯露出來,由于《論語》是語錄體,對人物的神情動作描寫極少,所以人物的語言尤顯重要,而疊句將人物或喜或憂、或感慨或贊嘆的情感表現出來,同時也增添了生動性和形象性,言語中看到人物神情畢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