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選讀》課文解讀與文言練習詳解
楊伯峻《論語譯注》中歸納幾種對“上知”、“下愚”的不同觀點:1、“《漢書·古今人表》:‘可與為善,不可與為惡,是謂上智。可與為惡,不可與為善,是謂下愚。’則是以其品質言。”2、“孫星衍《問字堂集》說:‘上知謂生而知之,下愚謂困而不學。’則是兼以其知識品質而言。”3、“孔子說過‘生而知之者上也’(16·9),這里的‘上知’可能就是‘生而知之’的人。當然這種人是不會有的。可是當時的人卻以為一定有,甚至孔子都曾否認地說過‘我非生而知之者’(7·20)”。
過去有種說法,說“上知”是指統治者,“下愚”指勞動人民,從而說孔子看不起勞動人民。這是不確的。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強調對不同人因材施教,并無排斥下層人學習。
二、說說您對孔子因材施教的體會。
“因材施教”是指根據不同人的不同基礎、不同個性采取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方法。《論語》中有許多例子,集中體現在11·22章中孔子對待子路、冉有同一問題的不同回答中。
三、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態度,跟他的政治傾向有什么關系?你如何評價這種主張?
所謂“述而不作”,是指只綜合、闡述和宣傳古代前賢的理論、學說、主張,而不創新立異、自立新說。這是孔子謙虛的說法,也跟他的政治傾向有關。孔子提倡“復禮”,向往周朝的禮儀、制度、文化,而當時現實是“歷崩樂壞”,所以他更認為要大力宣揚古代文化。對于“述而不作”,一方面說明孔子“復古”的政治立場,以古代禮樂作為最高的標準。但另一方面,孔子在綜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體系,有創新在,并非“傳聲筒”,更非今天一些“學者”東拼西湊、剪剪貼貼可比。
<文言練習>
四、稱謂是社交禮節的一個組成部分,古人對此尤其重視,什么時候稱名,什么時候稱字,什么時候稱官職、地望,都有基本規則。主要決定因素是交際雙方的尊卑,以及第三方相對于對方的尊卑。試對《論語》稱謂情況作簡單歸納說明。
孔子對弟子稱名,在弟子前自稱名。
弟子對孔子多稱夫子,少數稱字(仲尼不可毀也)
弟子在孔子前自稱名,對其他弟子稱字。
弟子相互之間稱字,自稱稱名。
《論語》編纂者對孔子弟子通常稱字,個別稱子。
老師稱呼學生,稱其名,或稱其字,表示教師或威嚴、或親切,如孔子直呼“求(冉有)”、“點(曾皙)”等;
學生對老師稱“子”(您),一般人也稱“子”(如18·6章,桀溺對子路稱“子為誰”)。
五、給下面短文加上標點,并解釋畫線的詞語,說說文中“自明”、“令女弟”、“丞相”、“老兄昆仲”的具體所指及彼此間關系。信中稱自明為“渠”,稱陳師中為“老兄”,稱程頤為“伊川先生”,從中可以看出這幾個人與朱熹之間怎樣的尊卑關系?
自明之亡,行且期矣。念之怛然,痛恨如新。不知向來所喻編次文字,今已就否?渠所立,自足以不朽。然其議論曲折,亦不可不使后人聞之也。其家事復如何?朋友傳說,令女弟甚賢,必能養老撫孤,以全柏舟之節。此事更在丞相夫人獎勸、扶植以成就之。使自明沒為忠臣,而其室家生為節婦,斯亦人倫之美事。計老兄昆仲,必不憚贊成之也。昔伊川先生嘗論此事,以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自世俗觀之,誠為迂闊。然自知經識理君子觀之,當有以知其不可易也。伏況丞相,一代元老,名教所宗,舉錯之間,不可不審。熹既辱知之,厚于義,不可不言。未敢直前,原因老兄而密白之,不自知其為僭率也。(朱熹《與陳師中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