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選讀》課文解讀與文言練習詳解
<課文解讀>
一、《論語》里說的“天”,有時指上帝、天神,如“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有時指自然界,如“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說說課文中所涉及的“天”,主要指哪種意義?
楊伯峻《論語譯注》中作了統計,《論語》中提到“天”的有12次半,包含三個意義。一是指自然之“天”,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7·19);二是指義理之天,文中出現僅一次:“獲罪于天,無所禱也。”(3·13);三是主宰或命運之“天”(即課文中指的上帝、天神),出現較多。
但是,孔子講“上帝、命運”之“天”的背景一是發誓:“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6·28);一是處于困境或險境時的自慰鼓勁:“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何予?”(9·;5);三是發怒時的指責或自我表白:“吾誰欺,欺天乎!”(9·12 指責子路)、“知我者,其天乎!”(14·35)
孔子懷疑鬼神存在,“不語怪、力、亂、神”(7·21),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3·12),孔子病危,拒絕子路祈禱(7·35);楚昭王病重,拒絕祭神,孔子贊他“知大道”(《左傳哀公六年》)。
課文中“天”的含義:5·13中“夫子之言性與天道”(自然之天);16·8中“畏天命”(自然之天);3·13中“獲罪于天”(義理之天);12·5中“富貴在天”(上帝、天神,主宰命運之天)。
二、天人之辨是中國古代哲學爭論的一個重要問題。荀子主張明于天人之分,董仲舒則主張天人感應。閱讀下面材料,簡要談談你對各自觀點的理解。你認為孔子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是怎樣的?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饑,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兇。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饑,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兇。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荀子·天論》)
【譯文】
大自然的運行變化有固定規律,不因為堯而存在,不因為桀而消亡。用合乎正道的措施適應它就吉利(應:適應,對待)(治:有條理、合正道的措施),用違反客觀規律的措施對待它就兇險。加強農業生產并節約用度,那么天不可能使人貧窮(病:使人困苦);衣食等生活資料充足并按照天時、季節安排生產活動,那么天不可能使人困苦;遵循天道而不發生差錯(修:據王念孫考證,應為“循”。)(二:應是“貸”),那么天也不可能使人遭禍。所以水旱災害不可能使人饑荒(“渴”為衍文[傳抄中多出來的字],“饑”也應為“饑”,指饑荒),寒暑變化不可能使人生病,怪異反常的自然現象不可能使人兇險。農業荒廢而用度浪費,那么天就不可能使人富裕;生活資料不充足又懶于從事生產勞動,那么天就不可能使人足衣足食、健康安定;違背客觀規律而胡亂行動,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吉利。所以水旱災害沒有到來就發生饑荒,嚴寒酷暑沒有迫近就發生疾病,怪異反常的自然現象沒有出現就發生兇險。遇到的天時(指水旱寒暑等)與太平之世相同,而災禍卻與太平之世不同,不可以埋怨上天,大自然的規律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