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五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全冊教案
⑵ 感受“鄭義門”為人處世的美德。
⑶ 體驗“鄭義門”的孝敬傳統。
三、拓展
1.進一步了解“鄭氏規范”的歷史價值。
教師出示資料:據考證,日本、韓國一些法律制度也是遵照當時鄭氏家族的治家方略制定的。
2.了解更多的傳統家庭美德。
師:課前大家收集了許多有關傳統家庭的美德,大家互相交流(小組內交流,教師有選擇性地在投影儀上展示。)
3.了解家庭中的家譜。
4.課堂小結。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編寫家譜了解家庭的結構,進一步增進家人間的親情。
2.了解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和獨生子女家庭。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家庭親情樹。
(教師播放背景音樂:“我想有個家” )出示家庭親情樹圖片。
2.導入學習制作家譜。
二、學習
1.出示“江南第一家”的家譜圖。
師:這是“江南第一家”的家譜,從這張家譜圖上,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2.出示孔子家譜圖。
3.小組交流,互相說一說如何制作家譜,要注意什么問題等。
4.制作家譜:你能根據你家的實際情況,制作三代以上的簡單的家譜嗎?
5.小組開展活動,可以獨立制作,也可以互相合作。
6.家譜展示會。
三、拓展
根據學生制作的家譜,選取一名是獨生子女的學生分析家譜,并引入到獨生子女政策上。
1.了解我國的計劃生育和獨生子女政策。
2.辯論會。
讓學生辯論“獨生子女好還是非獨生子女好”。
3.課堂小結。
欣賞音樂并結束:“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教后反思:
對比感受家庭模式變遷,引入富陽古今家庭典范感受家庭美德對于社會的貢獻,為自己家庭冠名激發對家的自豪感、責任感這幾點設計都是比較成功的。在實施中對活動的組織還缺乏細節的考慮:課件中不應再出現中國古代從業特色的冠名,如“官宦之家”會對學生進行誤導,應該對班級學生中的家庭典型模式作一詳細調查;關于家譜的讀、修既然出現就應該有規范的引導——輩分的層次可以在前面介紹其他家庭的時候給出片段的范例。這樣學生自己編寫家譜片段時就不至于出現“爸爸、媽媽、我”在同一輩分上的錯誤了
2父母——我特別的朋友
目標要求
1.通過傳統家庭與現代家庭的對比,了解時代不同,家庭關系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學習建立民主、 平等的新型家庭關系。
2.通過調查、游戲等活動反省自己與父母的關系,愿意與父母相互關心,相互理解,及時溝通,和父母做朋友。
3.學習溝通的基本技巧,體會與父母成功溝通的良好感覺。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通過傳統家庭與現代家庭的對比,了解時代不同,家庭關系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2.反省自己與父母的關系,學習與父母溝通的一些基本技巧。
3.了解和父母產生的摩擦是因為彼此想法上的差異,嘗試了解父母的想法。
課前準備 教師:
1.小記者采訪家長的錄像。
2.家長與學生的調查統計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觀看《家有兒女》的劇照或視頻片段,交流電視劇中感興趣的情節,思考:你喜歡這個家庭嗎?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