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科學全冊教案(粵教版)
匯報實驗結果:糖、墨水能被水溶解,石頭、油不能被水溶解。
歸納:通過實驗我們知道,有些物質能夠在水中溶解,有些物質不能在水中溶解。
作業:思考可樂里面的氣泡是怎回事?
拓展:茶葉會溶解嗎?
導入:出示茶水圖片。
提問:是什么使水變黃的?茶葉溶解了嗎?
觀察:學生觀察圖片,發現茶葉還在杯底。
討論:學生討論后匯報。
歸納:水變黃了,是因為茶葉中的一些成分均勻地分散到水里,即溶解了;而茶葉還在是因為其中的一些成分不能溶解。這也就是說,茶葉里既含有可被水溶解的成分,也含有不可被水溶解的成分。
作業:課后觀察,還有哪些物體也是像茶葉一樣既含有可溶解的成分,也含有不可溶解的成分。教后記:學生泡茶后能說出什么能溶解什么不能溶解。
第三課時:
活動4:怎樣加快溶解?
導入:出示一顆方糖,并放入水中。
提出問題:怎樣可以加快這顆方糖在水中的溶解呢?
學生討論后匯報。
歸納方法:攪拌、加熱、將方糖弄碎。
提問:怎樣可以證明攪拌可以加快溶解?
學生討論后匯報交流。
歸納:用兩杯等量等溫的水,同時放入兩顆大小一樣的方糖。一杯靜置,一杯攪拌。比較哪顆方糖溶解得快。
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后得出結論:攪拌可以加快溶解。
提問:同學們設計的對比實驗很好,在只改變了是否攪拌的條件的同時,其他條件沒有改變。那么如何證明加熱和弄碎也能加快溶解呢?學生討論匯報交流。
歸納:
(1) 比較加熱的作用:兩杯放等量的水和等量、等大小的糖,用同樣的速度攪拌,用不同溫度的水。
(2) 比較研碎的作用:兩杯放等量等溫的水,放等量的糖,用同樣的速度攪拌,其中一杯里的糖是弄碎的,另一杯里的糖是整塊。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后得出結論:加熱和弄碎也可以加快溶解。
作業:課后嘗試用學過的方法加快物質在水中的溶解。
拓展:濁水變清
提問:我們平時常喝的水從哪里來的?
學生討論后回答。
(有些地域是自來水。則繼續本方案。如有些地域是地下水。則進行方案二。)
(出示被污染、較渾濁的江河水的圖片)我們家里的自來水是從這里來的!
(出示自來水凈化過程圖解或視頻) 江河里的水不能直接飲用,但可以通過凈化以后再飲用,講述自來水凈化過程。
歸納方法:沉淀、過濾。
示范:過濾的方法。
教后記:學生對加快溶解只想出了加熱和攪拌,沒想到碾碎。
第四課時:
活動5:欣賞美麗的水體
導入:出示江河湖海圖片。
思考:看到這些美麗的景象,大家想到了什么?
學生討論匯報交流
歸納:自然界的水體是美麗的,是地球的命脈,是人和動物生命的源泉,水資源是十分有限的,要珍惜愛護水資源,節約用水。
作業:
(1)調查水有哪些用途?
(2)調查:用你常用的杯子喝水,記錄自己一天大約喝幾杯水,下節課把這只杯子也帶來。
5.生命之水
科學知識:
(1)通過記錄喝水量,體會、認識人離不開水,學習用數字來描述和說明。
(2)知道水廣泛存在于自然界及生物體內。
(3)認識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
能力培養:
(1)學會用量筒或量杯測量水量。
(2)學會搜集并整理資料,能夠在網上與他人交流。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生命離不開水,懂得沒有水就沒有生命。
(2)培養學生“要珍惜水,保護水資源”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