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科學全冊教案(粵教版)
教后記:學生能說出空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
第二課時:活動3:空氣占據空間嗎?11/20
實驗:講解實驗步驟;學生進行實驗。
(1)把玻璃杯橫放在水槽中,待玻璃杯中進滿水后,再將玻璃杯慢慢倒著豎起來,并提起來一部分,使杯口不要露出水面。
(2)將一個裝滿空氣的空飲料瓶倒立著放入水里,斜插到玻璃杯口的下面,并慢慢傾斜飲料瓶。
交流:我們在水中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它在水中是怎樣移動的?通過活動,
你發現了什么?
目的:通過實驗,讓學生看到空氣轉移,從而認識到空氣是可以流動的。
活動4:壓縮空氣
通過給籃球打氣的活動,啟發學生初步感知空氣可以被壓縮、壓縮空氣有彈性。通過用注射器壓縮空氣的實驗,認識空氣具有彈性的性質。
【友情提示】
用充氣筒給籃球打氣,觀察打氣過程中籃球的變化。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會發現:給籃球打氣但籃球的大小卻沒有多大變化,引出“是否球內的空氣被壓縮了”的話題;學生還會發現,籃球里的氣越足,籃球彈得就越高,引出“壓縮空氣是否具有彈性”的問題。
我們指導學生進行用注射器壓縮空氣的實驗時,提醒學生注意觀察注射器里空氣的體積變化、手壓活塞的感覺、松手后活塞的運動情況;注意刻度的變化:壓前的刻度、壓不動以后的刻度、松手后活塞彈回后的刻度。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驗中觀察的現象、實驗時手的感覺等來交流自己的研究結果,達到共識,得出結論:空氣可以被壓縮,壓縮空氣有彈性,壓縮空氣具有彈力。
得出結論以后,可再回過頭來解釋一下“打足了氣的籃球為什么可以彈得那么高?”的問題。
【引申的問題】
空氣能夠被壓縮,說明組成空氣的基本微粒之間有一定距離。
導入:拍打沒氣的籃球。
提問:籃球為什么不能彈起來呢?怎樣才能使它彈起來?(給籃球打氣)
觀察:在打氣過程中籃球的變化。
思考:為什么給籃球打了這么多氣,籃球還是這么大呢?
交流:球里的空氣發生了什么變化?(被壓縮了)
提問:籃球里的氣越足,為什么籃球彈得越高?
活動:學生按照教科書中的步驟用注射器進行實驗。
交流: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歸納:空氣可以被壓縮,壓縮的空氣有彈性。
目的:通過給籃球打氣的活動,啟發學生初步感知空氣可以被壓縮、壓縮的空氣有彈性。通過用注射器壓縮空氣的實驗,認識空氣具有彈性的性質。
教后記:學生能初步感知空氣可以被壓縮、壓縮的空氣有彈性。
7.離不開的空氣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知道空氣對生命的意義。
能力培養:
(1)通過體驗性探究活動感受空氣對人的重要性。
(2)學習對比實驗的方法。
(3)學習搜集資料、進行調查和進行網上交流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形成珍愛生命和保護空氣環境的情感。
任務驅動頁
問題情景:驅動頁安排了兩幅圖,一幅是人們潛水時,背上背有一個氧氣(空氣)瓶;另一幅圖是人們在攀登高山時,也需要帶上氧氣。圖中由主題人物琪琪提出了問題: “為什么在登山或潛水時要帶著氧氣瓶?”,從而引起了學生的思考:人與空氣有什么關系?一切生物與空氣又有什么關系?
第三課時:活動1:人與空氣
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感受,認識人的生命離不開空氣,空氣是我們維持生命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