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科學全冊教案(粵教版)
本單元從證明空氣存在的活動入手,讓學生利用各種感覺器官了解“空氣在哪里?”;通過“捕捉空氣”和“轉移空氣”的過程,在體會科學探究過程的同時,認識空氣具有占據空間和可以流動的性質;再通過給籃球打氣和擠壓注射器里面的空氣的實驗,讓學生知道空氣具有可被壓縮這一性質,并能將其性質與用途聯系起來:在“比較空氣和水有什么不同”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空氣,并能用語言描述所了解的空氣;從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呼吸著的空氣,并在“豆子發芽”實驗過程中以及通過查閱資料了解“水里的動物需要空氣嗎”,讓學生體驗不同學習方式的同時,獲得生命離不開空氣的認識;最后通過上網學習,與更多的小朋友進行交流“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空氣環境”,把保護大氣環境的教育自然地滲透其中,以期形成對自然環境的珍惜和愛護,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本單元的內容多是動手做的活動,應注意:
(1)根據活動的內容,確定活動的形式,精心設計活動過程。一定要保證學生觀察、實驗、制作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創設多種親歷的機會。一些活動的安排可以是一節課,也可以是幾節課;可以在課堂上完成,也可以與課外活動相結合。
(2)充分做好課前準備,課前準備是搞好本單元各項活動的前提和保障。課前準備包括:活動材料的準備、活動方案的設計、搜集相關資料、教師課前實驗與制作等。要結合實際情況,不被教科書所束縛,可以借鑒其他科技活動中的實驗活動,使本單元的實驗活動更生動有趣。
(3)對學生的能力要有正確的估計,低估學生的能力會限制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高估學生的能力,又會使學生處于孤立無助的境地,影響教學的效果。
(4)活動中要強調過程。要使所有的學生都建立大膽創造的信心,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本單元共兩課,建議用6學時完成,每一課3學時。
設計思路
本課的設計從用簡單的方法證明空氣的存在入手,力圖通過引領學生經歷感受空氣、實驗觀察空氣、搜集資料等活動,了解和認識空氣的性質與壓縮空氣的應用。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景中,感受空氣的奧妙,從而激發他們對空氣進行探究的興趣,使他們學會運用感官觀察物質,學會運用實驗和對比的方法觀察研究物體。
教學流程:
提出問題——實驗、觀察——交流討論——得出結論——拓展。
重難點:通過觀察、實驗等探究活動,了解空氣的性質及應用。
教學準備:教師:一個用塑料袋做成的降落傘、一個飲料瓶、籃球、有關空氣的視頻。
學生:風車、扇子、空塑料瓶、小土塊、吸管、水、塑料袋、燒杯、注射器。
第一課時:活動1 :空氣在哪里?
導入:播放“把海綿放進水里”視頻。
提問:影片里你們能找到空氣在哪里嗎?還有哪些方法能找到空氣在哪里?
目的:通過視頻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聯想起生活經驗,找到更多的方法證明空氣的存在。
活動2:“捕捉”空氣
提問:空氣就在我們的身邊,你能用塑料袋把空氣“逮住”放到我們面前嗎?
活動:學生用塑料袋收集空氣。
觀察:請大家參照教科書第46頁的方法來感覺空氣是怎樣的。
交流: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歸納:空氣是無色、無味、可以流動、有彈性、能變形的。
目的:讓學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將空氣裝滿塑料袋;通過讓學生拍一拍、敲一敲等方法,利用感覺來認識空氣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