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教版五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
)
(二)漂移的大陸
指導閱讀p84圖文
通過對世界地圖的觀察研究,發現南、北美洲東海岸線和非洲西海岸線形狀相似,像拼圖一樣,可以拼合起來,科學家認為,2.5億年前地球上的陸地是連在一起的,以后逐漸分開,漂移到現在的位置。這就是大陸漂移說。
三、總結:大地的變遷是地殼運動變化的結果。
15 大地的震動
教學目的:
1. 了解地震現象和地震危害。
2. 掌握科學的地震避險方法。
重點難點
了解地震現象和地震危害,掌握科學的地震避險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四位主題人物參觀地震知識宣傳欄。琪琪對地震威力發出的感嘆和彬彬提出的問題:“地震的危害真大呀”“萬一發生地震,我們應該怎么辦?”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十五課《大地的震動》(板書課題)。
二、新課
(一)地震有什么危害?
出示大量地震后的圖片。
學生在簡單了解了地震的成因后,通過資料搜集的手段對地震的危害展開探討。
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①地震引發房屋倒塌;
②地震致使公路和鐵路扭曲,變形;
③被震裂的大地;
④地震引發的海嘯(以印度洋海嘯為例)。
(二)假設地震突然發生,我們該怎么辦?
指導閱讀p88-89
討論:下面的這些避險方法中,哪些較合理?哪些不合理?為什么?
1)這種避險方法合理。地震發生時,在無法逃出室外的情況時,躲避到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可避免被室內震落的磚塊等砸傷。
2)
這種避險方法合理。地震發生時,在無法逃出室外的情況時,迅速躲到易于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如家具附近、墻根等。三角形具有穩定性,而且在建筑物倒塌時三角空間里有一定的自由空間。
3)這種避險方法不合理。在地震發生時,應迅速逃到空曠平坦的地方,不應跑回大樓里。
4)這種避險方法不合理。地震發生時要沉著冷靜,多動腦筋,遇震不慌。切忌跳樓,造成不必要的傷亡。
5)這種避險方法合理。地震發生時,在室外應避開高大的建筑物和小巷,迅速逃到空曠平坦的地方
(三)設計緊急避險方案
在地震發生時冷靜、有序地撤離就能避免或減少地震中由于擠踏而造成傷亡。
以學校為例,要考慮這些問題:撤離的人數(高年級、低年級的人數……);樓層(高年級、低年級學生所在的位置……);路線的選擇(最終的撤離目的地選擇;各樓層學生撤離的次序、校園內撤離的次序……);撤離時的注意事項(靠右行走,不能擁擠,不攜帶書包雜物,盡量帶上飲水食物……)等。
三、總結
地震的威力是巨大的,地震是地球能量的一種釋放,是無可避免的。因此學會在地震時的避險方法和知識很重要。
當地震發生時要沉著冷靜,多動腦筋,遇震不慌就能從地震中順利脫險。
16 火山的噴發
教學目的:
1. 了解火山噴發的一些現象。
2. 了解火山對人類的影響。
重點難點:火山噴發對人類的影響。
一、導入
出示火山噴發前、中、后的大量圖片。
火山噴發是怎么樣?給人類造成了什么影響?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十六課《火山的噴發》(板書課題)。
二、新課
創設情景,引導學生觀察火山的現象及危害。
(一)火山噴發過程
課本用圖片的形式簡單介紹了火山噴發的過程。
一般來說,火山噴發的過程大致上可分為三個階段:
(1)在距離地面以下200千米的地球內部的溫度大約有1500℃,這里的巖石處于高熱狀態,部分熔融形成巖漿。由于巖漿的溫度比周圍的巖石高,密度也較小,所以它會向地表上涌,而且在浮升過程中再熔化掉一些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