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教版五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
巖石風化初期,體積一般較大,且有棱有角,極不規則。而在水流的沖刷摩擦下,它們的形狀發生了改變。從形狀、大小的情況,可判斷課本三幅圖分別表示下游河段、中游河段和上游河段的石頭。
(拓展)石筍的形成
溶洞里的石筍、鐘乳石和石柱都是石灰巖沉積物形成的。石灰巖主要成分是碳酸鈣。鐘乳石是當滲流水流入溶洞洞頂后,因溫度、壓力的變化,二氧化碳逸去,水中的碳酸鈣過飽和沉淀而形成小突起附在洞頂,以后逐漸向下增長,具有同心圓狀結構,形如鐘乳而得名;溶洞溶頂下滴的含碳酸鈣的滲流水,在洞底發生濺擊作用,一些水分蒸發掉,二氧化碳逸去,碳酸鈣發生沉淀,形成由洞底自下而上生長的石筍;石筍常常由鐘乳石滴下的水形成,有時候兩者相接,成為從洞底到洞頂的被水沖下來的圓滑小石頭體積稍大、較圓滑的石頭棱角分明、高低不平的大石塊一個完整石柱。
三、總結:如果說火山、地震等是大自然對地形地貌的大刀闊斧,那么本課所述說的力量則是大自然對地形地貌的精雕細琢。
地表在不斷變化,大自然的力量是難以想像的。在大自然面前,人類顯得多么渺小,在奇特的地形面前不禁讓人肅然起敬,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作業
網上學:不斷“長大”的島嶼
18 網絡課程
——探究人類活動對地表變化的影響
教學目的:
1.了解人類活動對地表改變的影響。
2.借助網絡這種開放性平臺,幫助學生學會搜集人類對地表影響的證據的方法。
3.培養學生利用網絡進行交互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網絡的交互特點和跨地域性和即時性的特性,實現資源共享,共同就同一主題進行探究。
重點難點:搜集資料、整理與思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近幾千年以來,人們開荒拓地、修路移山、填海造田,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在地球上建起了人類的家園。今天,我們就通過網絡課堂來探究人類活動對地表變化的影響。
二、新課
指導閱讀p102圖文
人類很多方面的活動都會對地表變化發生影響,我們要探究人類活動對地表變化的影響,就要選定一個主題,如“填海造地”,然后“搜集資料”,再“整理與思考”,最后是“表達與交流”。
現在,我們就選定一個主題:如“填海造地”
1)填海造地
2)搜集資料: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和各項建設的快速發展,土地緊張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國家收緊土地“閘門”的情況下,一些沿海地區把尋找土地的目光瞄向了大海,“填海造地”之風日甚。
75年間膠州灣縮小35%
在今年青島市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上,一份關于保護膠州灣的議案在青島引起強烈反響。據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調查,在短短75年的時間里,膠州灣的面積縮小了35%,1928年,膠州灣的海域面積為535平方公里,而目前,膠州灣的總海域面積僅為367平方公里。
據專家分析,圍填海是膠州灣縮小的主要原因。我國著名海洋工程動力專家、中國海洋大學教授侯國本認為,人為的、無度的圍填海工程是膠州灣縮小的決定性因素。據不完全統計,僅xx年以來,青島市各級政府在膠州灣內就審批了近20個用海項目,填海面積達16平方公里。環膠州灣高速公路附近較大的填海工程就有兩處,圍海面積分別達到了4000畝和1500畝。這使得原先的一些海中孤島因填海造地成為了陸連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