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教版五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
(2)巖漿沿著隆起造成的裂縫上升。當巖漿的壓力大于火山口的巖石頂蓋的壓力時,就會隨時向外迸發。這時,會先噴出濃煙,部分熔巖也從縫隙中流出地表。
(3)一旦巖漿找到通達地表的途徑(排放口),它就會立刻噴出地表,形成熔巖。噴發時,熾熱的氣體、液體或固體物質突然冒出。火山噴出的物質主要是氣體,但是像渣和灰的大量火山巖和其他固體物質也噴了出來。這些物質堆積在開口周圍,形成一座錐形山頭。“火山口”是火山錐頂部的洼陷,開口處通到地表。錐形山是火山形成的產物。
討論:與同學們交流,談談自己對火山現象的感受
(二)火山的利與弊
火山爆發危害強度非常之大。著名的維蘇威火山爆發導致龐貝古城徹底毀滅,是典型的實例。除此之外,火山噴發還常常伴隨或誘發地震、海嘯、爆炸、火災、崩塌等災害,更加劇了對建筑物、道路、橋梁、農田、森林和城市設施的毀壞程度,從而造成嚴重的生命傷亡和財產損失。
但是,火山也會給人來帶來有益的“禮物”:火山活動還伴隨著豐富的地熱,可以形成溫泉(課本圖中一群猴子在雪地溫泉里取暖),可見地熱溫度之高。
火山噴發會給人類帶來好處:由于巖漿在地殼內部不斷移動,也會結晶出含鐵、鉛、鋅等的各種金屬礦物來;活火山在周期性噴發時,火山灰落到地面,可以使農田肥沃,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在印度尼西亞就有這樣的例子。
17 地表物質的遷移
教學目的:
1. 認識各種自然力量對巖石風化的作用。
2. 知道流水具有搬運的作用。
重點難點
認識各種自然力量對巖石風化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展示奇特地貌的圖片。
如澳大利亞西部海登城附近的波浪巖、我國云南石林的“阿詩瑪像”等。
這些巖石為什么這么奇特?
你還在哪里還看見過這樣的奇形怪狀的巖石?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十七課《大地的變遷》(板書課題)。
二、新課
(一)探究巖石碎裂的原因
1)模擬實驗
歸納小結:在自然界中,雖然氣溫的變化不會像實驗中模擬的情景那么劇烈,但長期的日夜溫差變化,還是會使巖石逐漸崩裂而發生風化。
(二)觀察巖石風化的現象
指導閱讀p97圖文
介紹巖石的風化現象及其原因
物理風化作用(氣溫的變化、滲入巖縫的水在冬天結冰時體積增大使巖石脹裂)
生物風化作用(植物的根系在巖石的裂縫中生長使巖石破裂)
化學風化等
(三)泥沙怎樣“搬家”?
模擬流水搬運作用的實驗:
1. 用一個傾斜的長木槽,在一端堆放小石塊、砂和泥土混合物,形成“小山包”。
2. 利用一個廢舊的塑料飲料瓶,在瓶蓋扎出數個小孔,讓水從小孔中成細線緩慢流出。
3. 緩慢地用流水沖刷“小山包”的“山峰”。
通過實驗可證明流水使地表物質發生了遷移,有搬運的作用。
觀察
木板上的泥沙在不同位置上留下的物質有何特點。
討論:根據上、中、下游的特點,推斷這些石頭應該出在哪里,說出你的理由。
指導閱讀課本p99圖片中上、中、下游河段水流的特點:上游水流湍急,中游水流趨緩,下游水流緩慢。
通過對課本三幅圖的觀察,讓學生根據圖和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分布在河流上游的通常大些,棱角較分明;越往中下游,體積會越來越小,越來越沒有棱角,最后會形成圓滑的卵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