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教材分析
觀察實物,整理特點是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主要教學活動。例1的教學過程安排成三步。
1. 觀察物體,理解直觀圖,認識面、棱和頂點。
三年級(上冊)通過觀察長方體和正方體,已經知道在不同位置看到的面的個數不同。有時只能看到一個面,有時能同時看到兩個面,最多能同時看到三個面。例題以這些經驗為教學起點,在觀察物體的基礎上理解長方體、正方體的直觀圖,認識它們的面、棱和頂點。
把立體的樣子畫在紙上,從長方體、正方體實物到它們的直觀圖,是空間觀念的一次發展。在實物上只能看到一部分面,在直觀圖上實線圍出了能看到的面,用虛線勾畫不能直接看到的面。把立體與其直觀圖有機聯系,感受直觀圖真實表達了立體的形狀,并在看到直觀圖時,能想到相應的立體,這是空間觀念的表現。直觀圖是教學難點,從有利于學生理解出發,可以分兩步出現。先畫出能夠看到的面,再勾出不能看到的面。
面、棱和頂點是長方體、正方體結構的要素,是三個最基本的概念,還是研究長方體、正方體特征的出發點。按“面—棱—頂點”的次序教學,有利于建構它們的意義。物體有“面”是已有認識,只要在立體上摸摸面,在直觀圖上指出面,就體會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面,不必作過多的解釋。兩個面相交的線叫做“棱”,是對棱的數學解釋。要通過觀察和在實物上的演示,直觀感受“兩個面相交”的含義,清楚地看到相交處是線。要強調這條線不能叫做長方體、正方體的邊,應稱作棱。三條棱相交的點叫做“頂點”,要通過在實物上摸一摸、在直觀圖上指一指等活動,看到每一個頂點都是三條棱的交點,這是認識頂點的關鍵。
2. 觀察物體,由“量”到“質”認識長方體的特征。
第11頁認識長方體的特征,鼓勵主動探索,重視合作交流,遵循逐漸認識的規律。首先數出長方體、正方體有幾個面、幾條棱和幾個頂點,并把結果填在教材預設的表格里,從“量”的角度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填表能起三個作用:一是及時記錄獲得的信息,防止流失,有利于特征的整體性;二是通過“寫”出有關的數量,加深印象,有利于記憶;三是顯示出長方體、正方體都有6個面、12條棱和8個頂點,有利于感受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系。接著深入研究長方體的特征,教材提示了可進行的活動是看、量、比;研究的對象是長方體面的形狀與大小,棱的長度與相互關系;研究的目的是發現長方體的特征。在學生充分活動的基礎上組織交流,概括出長方體的特征。教學時要注意四點:① 學生對長方體特征的認識很難一步到位,總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發展的。認識長方體的特征既讓學生自主探索,又要教師引導點撥。如發現6個面都是長方形比較容易,而相對的面完全相同往往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關注、去比較。至于長方體的3組棱及每組4條棱長度相等,可能更需要教師給予點撥。再如學生的發現往往是局部的、點滴的,表達往往是不嚴密的,這就需要教師匯集生成的資源,提升語言水平,幫助抽象概括。② 例題里觀察的是一般的長方體,目的是緊扣長方體的本質特征教學。把較特殊的長方體安排在練習三第1、2題里出現,學生不會因為它有兩個面是正方形,對它是長方體產生懷疑。這樣安排也符合正方體從屬于長方體的關系。③ 學生間的學習方式總是多樣的,部分學生喜歡探索發現,也有部分學生需要有意義的接受,合作交流能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要讓獨立探索有困難的學生共享成果,在聽懂同伴發言的基礎上,給他們親自驗證、親身感受的機會。④ 教學長、寬、高是繼續認識長方體,要在“頂點”與“棱”的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必須清楚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分別是長方體三組棱中的一條,把它們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不但要在立體上指出,還要在直觀圖上看出。如果適量地把長方體橫放、豎放、側放,根據不同的擺放位置,讓學生說說它的長、寬、高,可以防止死記硬背,發展空間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