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教材分析
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統一成“底面積×高”,有兩點教學意義: 第一是深入理解原有的兩個體積公式。長、寬、高或棱長都是立體的棱的長度,決定立體的大小。長×寬或棱長×棱長得到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底面積,底面積×高得到的是體積。這里面蘊含了長度、面積、體積之間的聯系。第二是重組知識結構。把兩個體積公式合并成一個公式,其本身是一次認知簡化。而且,“底面積×高”還是計算所有直柱體體積的方法。無論底面是直線圖形的柱體,還是曲線圖形的柱體,體積公式都是v=sh。前一點意義,在現在的教學中就能實現;后一點意義,在以后的教學中會逐漸體現出來。
練習六第5題已知一根長方體木料的長與橫截面的邊長,“橫截面”是第一次出現的概念,教材利用示意圖幫助學生理解橫截面的含義。先算出橫截面的面積,再算木料的體積,有兩點意圖:一是通過計算橫截面的面積,進一步認識這個面;二是體會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公式還能演變成長×橫截面面積、橫截面面積×棱長,從而對體積公式有更充實、更豐富的體驗。
七、 計算,遷移——理解體積單位的進率。
在初步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公式以后,教學體積單位的進率,采用讓學生經過計算發現和理解的教學方法。教材第30~32頁,先教學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再教學簡單的換算。
1. 求兩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的體積,發現和理解進率。
例11的圖里有兩個正方體,一個棱長1分米,另一個棱長10厘米。從1分米=10厘米,知道兩個正方體的棱長相等,進而判斷它們的體積相等。這兩個正方體的體積分別是1立方分米與1000立方厘米,從它們體積相等,推理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這就是立方分米與立方厘米的進率。
用同樣的方法,通過棱長1米和棱長10分米的正方體,可以得到立方米和立方分米間的進率。
在教學進率的過程中,作出兩個正方體體積相等的判斷是關鍵。因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首先表達的是兩個棱長相等的正方體的體積相等,然后才本質地表達出相鄰兩個體積單位的進率。后者是這部分教材的重點所在。
練習七第1題的表格里已經填了米、分米、厘米三個長度單位以及一個面積單位與一個體積單位,要求學生繼續寫出其他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還要寫出表格里相鄰的長度、面積、體積單位的進率。這道題對長度、面積、體積三類計量單位從名稱和進率兩個方面進行初步的整理。填表能引起學生對這些單位概念的回憶,如邊長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棱長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從而體驗米、平方米、立方米是不同的概念,也是有對應關系的單位。有了這些體驗,在測量或計量長度、面積、體積時,就能正確應用單位名稱。通過填表能發現規律,如米、分米、厘米這三個長度單位,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是10;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這三個面積單位,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是100(10×10);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這三個體積單位,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10×10×10)。理解這些規律,有助于記憶進率。
2. 應用進率進行簡單的換算。
對使用不同單位的體積進行換算,是應用進率的活動。本單元里的單位換算是比較簡單的,只在兩個相鄰單位間進行,而且都是單名數的換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