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教材分析
學生進行這些判斷會有困難,為此提出兩點教學建議: 第一,在例3和“試一試”里要把沿不同的棱剪紙盒得到的各個展開圖充分進行展示和交流。先認識圖中所示的“標準”狀態的展開圖,再體會展開圖還有其他形狀,并在各個展開圖上指出立體的相對的面。第二,允許學生靈活地“先想后圍”或者“先圍后想”。如果看到的圖形是“標準”的或接近“標準”狀態的,可以先判斷它能否圍成立體,想想圍成的立體是什么樣子,然后折疊驗證判斷和想像。如果看到的圖形不是“標準”狀態的,能不能圍成立體難以判斷,可以先動手操作,從中體會為什么能圍成或圍不成立體。
三、 分解,組合——有意義地建構表面積的知識。
教學表面積知識編排的兩道例題都是關于長方體的,正方體的表面積通過“試一試”在練習中教學,這是因為長方體表面積的概念和計算方法能遷移到正方體上去。表面積的教學分兩步進行,先是例4與“試一試”,把表面積的意義和算法結合在一起。然后是例5,著重于表面積知識的應用,靈活地解決與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有關的實際問題。
1. 聯系已有知識經驗,探索表面積的知識。
例4的問題情境是做一個長方體紙盒至少要用多少硬紙板,在掌握長方體特征的基礎上,學生會想到這個問題與長方體各個面的面積有關,并出現不同的計算方法。“猴子”卡通和“兔子”卡通的算法是比較典型的兩種方法,它們有相同的思路:求出紙盒各個面面積的總和,但算法不同: 把3組相對的面的面積相加,把每組相對面中各個面的面積和乘2。前一種算法得益于第13頁第3題的鋪墊,后一種算法受到了(長+寬)×2=長方形面積的啟發。兩種算法都是計算長方體表面積的較好方法,相同的思路和乘法分配律溝通了兩種算法的內在聯系,教材鼓勵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出結果。
學生求至少要用多少硬紙板所想到的各種算法,都應用了“分解—組合”的思想方法,即先把一個較復雜的新穎問題分解成若干個簡單問題,再把這些簡單問題組合起來。反思并體驗這種思想方法,就能很好地理解表面積的意義,也不需要機械地記憶表面積的算法。學生對正方體有完全相同的6個正方形已經有深刻的認識,“試一試”求做正方體紙盒至少用多少硬紙板,一般都會把一面的面積乘6。得出的“長方體(或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既形成了表面積的概念,也總結了計算表面積的方法。
2. 聯系生活經驗,靈活解決實際問題。
例5制作上面沒有玻璃的魚缸,利用長方體表面積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實物圖幫助理解這個實際問題的特點,讓學生明白所用玻璃的面積是長方體5個面的面積和,從而主動想出算法。“小鳥”卡通和“兔子”卡通仍然應用了“分解—組合”的思想方法,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求前、后、左、右和下面5個面的面積和的數學問題,或者抽象成從表面積(6個面的總面積)里去掉一個面的面積的數學問題。兩條思路各有特點,前一條突出的是空間想像,要找準并正確計算有關的各個面的面積。后一條的思路負荷輕、思考難度小,能減少錯誤的發生。“還有其他方法嗎”主要反映在按“小鳥”卡通的思路,可以列出5個面的面積連加的式子,也可以列出前、后兩個面的面積加左、右兩個面的面積,再加下面面積的式子。要注意的是,這道例題鼓勵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多樣,并不要求學生能夠一題多解。教材仍然讓學生選擇一種算法。